国学底蕴的名字,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学校还有哪些文雅、古老或富有底蕴的别称?

国学底蕴的名字,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文章插图
泮、庠、庠序、国学、鸿都门学、太学、国子监、文庙、孔庙、书院、蒙学、族学、私塾、学堂、
【国学底蕴的名字,国学经典诵读总结】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 。
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 。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 。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 。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 。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 。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 。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 。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 。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 。《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
我是一名高一学子,最近学校要搞一个关于国学经典的演讲比赛,可我实在写不出来这类似的文章,怎么去比赛
国学底蕴的名字,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文章插图
我们的青春——为修身而读书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但又有谁能说我们不必再继续读书了呢?读书是一生的事业,而现在,风华正茂的我们对世界几乎于应该读什么书和怀以怎样的态度来读书,都不是很明白 。如今,很多学生的阅读世界几乎被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和穿越文学一统天下,离经典越来越远 。网络文学固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不能因此沉迷 。或许这样的说法很多人已听得不耐烦,但确实有它的道理 。试问,在你读了网络小说之后两三天,你还能记住它的主要情节并复述出来吗?或许连主角的名字都快忘记 。究其原因,是因为网络小说还不成熟,内容也很浅,所以看过就忘 。也许会有人说,可那又怎样,看热闹而已,无所谓 。是啊,无所谓,看热闹,那么,你的时间,你的生命也就在这样的无所谓中消失干净,永远不复 。
浮躁与沉静,流行与经典 。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两种完全相反的人格 。流行歌手许嵩说过一句可以算作经典的话:.“一个读过一百本外国名著的人和一个读过一百本校园小说的人站在一起,所显现出的底蕴和内涵会是截然不同的 。”的确如此,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之后的存在,读经典则心静得升华,而同时,读经典也是我们的需要 。教育学认为,十六七岁至十九、二十岁,大致相当于我国高中教育阶段,也就是现在的我们 。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基本“定型”,他们对世界、社会、自己和未来都开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比较深入的思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 。而且,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教育能力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自我提升的需要,并希望通过经典阅读寻求精神养料 。也就是说,经典的阅读对我们必不可少 。同时,可以满足提升自我,修身养性这一需要的,当首推中国古代典籍 。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典籍符合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习惯和文化氛围,而外国名著所包含的社会文化背景很多中国人都难以适应,况且地殊人异和较大的东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等等,更令人感到困惑 。所以,通过读外国经典从而修身养性,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青春岁月,韶光静好 。须奋斗,须拼搏,更须读书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青春多读书,人生少遗憾 。我辈少年,岂可荒唐度日?我们的青春,怎能不燃烧?但愿这青春的火焰,不会成为一时的激情,可以化作智慧的火花,在回忆中安静绽放,照亮那些积淀了时光的经典 。而现在,我们的青春,将为修身而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