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传统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传统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3)三日探尸: 三天以后,后代中的男性和收尸者要去探尸 。亲人从脚的方向来,远远地下马站住,观望老人狼吃狗啃没有 。收尸者则走到跟前,焚火烟祭,别人也远远地绕尸三周,再在脚下叩三头而回,从此以后,游牧他乡,再不回来探望 。
近代丧葬习俗
指路("苏讷思穆日扎合")
人死后要请喇嘛念经、指路,让死者到"德娃珍"去 。"德娃珍"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
丧服
有的地方死者穿蓝裤,白布衫 。蒙古民族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 。布用平纹,不穿绵衣 。儿女不许伸手给死者穿衣 。死者遗留衣服,多赠给为死者穿衣服的人 。
【蒙古族的传统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停灵
入殓时死尸不能从门过,要打开窗户,用秫吉三根拼成门形,尸体从窗户抬出去 。(平日里小孩子不许跳窗户,孩子跳窗户还要跳回来,再从门走 。)
出殡
出殡时,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 。
杀牲
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头,小至鸡 。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杀殉"、"血祭"的遗俗 。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 。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 。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
合葬
夫妻合葬与他族不同的是男在右,女在左 。
烧食物
蒙古民族不烧纸,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用的食品 。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 。
服丧
古时有守孝习俗 。《北史·室韦传》载:"父母死,男女娶哭三年 。"近代变为祭七("首七"、"三七"、"五七"、"七七")、祭百日、周年 。服丧期间,穿素服、禁娱乐 。
有的地方的蒙古民族,未婚男女、孤身无子者、月子病(产期患病)患者或恶病(传染病、痨病、恶疮)患者,以及横死(凶杀、车祸等致死)者,均按火化后再土葬的习俗 。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入坛罐中埋入地下 。
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有受其他民族影响的部分,也深受宗教影响 。一般说,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比较纯朴,礼仪节俭,多具有宗教色彩 。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提高,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丧葬活动如念经等已经逐渐少了 。土葬正逐步发展为深葬;火葬也不再限于原有那些,逐步习惯于送火葬场火化(多见于城镇) 。在牧区,葬礼完后,为亲友们摆殡席,蒙古人称"宝音阿日哈" 。城市中的一般举行追悼会,以缅怀死者,寄托人们的哀思 。
蒙古象棋千年传承文化瑰宝
蒙古象棋的起源和国际象棋相同 。它最初的原形为古印度的「恰图兰加」四人游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後几经周折传入波斯(今伊朗)及阿拉伯 。大约在十三世纪,随著北方游牧民族与中亚商旅往来及日趋频繁的文化交流,这种游戏经古波斯传入蒙古草原,发展成为蒙古象棋;而「恰图兰加」从阿拉伯传入欧洲则在十五、十六世纪,之後演化成现在世界流行的国际象棋 。
造型带有草原特色
蒙古象棋的棋具外观造型上与国际象棋不同,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如「王」刻成蒙古王爷或牧人骑马的形象;蒙古草原没有「象」,就化成生活中常见的骆驼;「皇后」用老虎、狮子、公牛等凶猛动物代替;蒙古象棋中的兵卒通常雕刻成猎狗、小鹿、兔子、羊、飞禽等较温和的动物形象;「车」雕刻成勒勒车和拉草车或单匹马拉的载人棚车等 。
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竞技规则相似 。蒙古象棋高手不仅可和同民族棋手交流比赛,也可与世界各国的国际象棋高手进行交流切磋,「它是一个完全可以进行国际交流的高雅文化活动」 。
蒙古象棋是唯一具有「中西合璧」特点又富有鲜明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中华棋艺,它是中国棋苑中独具特色的奇葩 。蒙古象棋继承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这二者的共同点又独成一派 。可惜,这样一个有八百年历史的民族智力游戏形式,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文化部门从未对这一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积极加以推广和倡导 。沈昌炜说,文化部门也从未因其是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而要求相关部门积极加以推广和倡导 。至今,尚没有一本省(区)级的专门论述蒙古象棋开局、中局和终局的专业经典书刊 。不少蒙古族青少年在新娱乐形式的冲击下,纷纷弃蒙古象棋而去 。
骨头文化
蒙古人吃肉啃骨,有很多讲究和禁忌.有的属于煮法、摆法解剖范围,有的是某部分不给某种人吃、某部分专给某种人吃、某部分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吃的.真正有点孔夫子“非礼勿食”的味道,研究起来可以出版一本《骨头文化学,之类的书.还有的骨头,都有各自的“特异功能”.伴随着功能,又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你若记住这些故事,在吃肉时穿插一段,一定会增加许多情趣.因为你不会像蒙古人那样熟练地用刀,再不懂点儿骨头趣话,只会抱住一块骨头死啃,不是就显得太没文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