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的生活习性( 六 )


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化到满族的文化之中 。金代一位诗人把海东青扑击天鹅的场面描写为"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曰风毛堕雪霜",表现了对海东青以小制大、坚毅勇猛的赞誉 。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六千余年 。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 。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 。民间儿童游戏中有"老鹞子叼小鸡"活动 。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歌谣:"拉雅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蒙 。佐领见它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这些都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 。康熙皇帝曾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
关于海东青一名的由来,文献有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临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页)“海东青,鹘之至俊者也,出于女真,在辽国已极重之 。因是起变而契丹以亡 。其物善擒天鹅 。飞放时,旋风羊角而上 。直入云际”(明叶子奇《草木子》卷4,中华书局,l959,85页) 。海东青以小制大,甚至还能捕鹿,是鹰类中最矫健凶猛的一种 。《宫廷鹰鹞》记载,海东青“盘旋空中可以无微不瞩,栖于地面能见云霄中物”;《析津志辑佚》称之“横飞而直上,可薄云霄”;《宁古塔纪略》则谓:“鹰第一等”,“一日能飞二千里” 。
当时,五国部(今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江与松花江流域)盛产海东青 。契丹统治者常驱使女真人到五国部境内捕捉海东青 。“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l985,102页) 。由于契丹不断索要,海东青被源源送入辽国宫廷 。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契丹统治者设立鹰坊,置鹰坊使、鹰人等职官,负责管理驯养海东青 。道宗清宁七年(1061),严禁吏民蓄养海东青,使海东青成为皇家专有的珍禽 。经过驯养的海东青,常被鹰人架在肩上 。出土的辽墓壁画印证了这种形象:一个身穿紧袖绿袍、腰系红带、脚登黑靴的契丹人,左手擎鹰,右手抚摸鹰爪(项春松《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绘画资料》,《文物》l979年第6期) 。
女真崛起后,建立大金帝国,灭辽克宋,淹有燕云与中原 。小巧而俊健的海东青与女真人息息相关 。有研究认为,女真的意思是从东方大海飞来的海东青,这种猛禽成为女真民族的象征(崔广斌《“肃慎”一名之我见》,《北方文物》l987年第3期) 。还有研究认为,海东青是女真反抗力量的源泉,激发了女真人勇猛、神速、顽强、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王禹浪《“女真”称号的含义和民族精神》,《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 。
女真人“俗本鸷劲,人多沉雄,兄弟子姓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元脱脱《金史·兵志》,中华书局,l975,991页) 。据宋人记载:“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 。食生物,勇悍甚,善骑,上下崖壁如飞 。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 。精射猎,每见巧兽之踪,能蹑而推之,得其潜伏之所,以桦树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麇鹿射之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350册,20页,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l989)俊健的海东青和强悍的女真人在性格上十分相似,都善于以小制大,变弱为强 。在女真人心目中,海东青是勇猛的化身 。女真人的“鹰崇拜”意识很强,在女真人生活遗址(今黑龙江东部兴凯湖附近)曾出土兽骨雕刻的“鹰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