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什么来历 历史上于谦是什么形象?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于谦,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 。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
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里,竭尽忠诚、鞠躬尽瘁者多如繁星,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重任辅佐幼主刘禅,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为匡扶汉室殚精竭虑;宋人文天祥不受功名利禄诱惑,宁愿赴死也不投降;还有屈原为了国家的灭亡感到痛苦,最后投江以明志 。

于谦什么来历 历史上于谦是什么形象?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文章插图
于谦,明朝赫赫有名的功臣,12岁就写下《石灰吟》的名臣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才叫真正的忠臣,他被斩后,锦衣卫抄家时都忍不住落泪,刽子手更是羞愧自尽,连太后闻听他的死讯都连续几日水米不进 。
《明史》记载:其本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至性过人,忧国忘身 。
那么,于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谦其人
【于谦什么来历 历史上于谦是什么形象?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于谦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字廷益,号节庵 。于谦天资聪颖,七八岁时才名便已显露在外,他仰慕文天祥的气节,视其为偶像,将文天祥的画像悬在书房座位一侧,激励自己刻苦读书 。永乐九年参加科举考试,本是状元的分数,但因其文章的观点也比较犀利,于是把他降成三甲第92名,差点落榜 。
于谦没能留在京城,也没能进入翰林院,最后进了督察院,外放江西道监察御史 。于谦首次展露才华和能力是在1426年 。
当时,年仅28岁的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一同讨伐意图反叛的汉王朱高煦,在平定叛乱之后,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细数汉王罪行,言语句句如刀,将汉王骂得无话可说 。
朱瞻基大悦,提拔于谦为江西巡案,在江西,于谦平反冤狱数百起,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 。此后,又破格将他提拔到兵部右侍郎,在任职期间,于谦政绩斐然 。
几年的时间,境内大治,于谦的恩威远为流行,百姓依之如泰山 。相传太行山的盗贼为此都不敢露面,因为于谦只为苍生说人话 。人家当官都是前呼后拥,官威尽显,再看于谦,只有便服一套,瘦马一匹 。他的同僚并不认为于谦是清廉,反倒说他坏了官场规则 。对此,于谦根本不予理会 。
正因此,于谦深受治下百姓们的爱戴,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一致认可 。只是无形中,他也在官场中得罪了一拨人 。
为了大明江山,于谦挺身而出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由于朱祁镇尚且年幼不能亲政,所以朝堂诸事皆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张太皇太后决断,三杨对于谦的能力也颇为认可,有意培养他 。但在三杨和太皇太后去世后,朝堂被大太监王振把持,于谦对王振索贿不屑一顾,曾甩袖说只有清风,因而被王振记恨在心,而此时的明朝也岌岌可危 。
于谦因为宦官弄权非常愤慨,王振也一直伺机构陷于谦 。
于谦什么来历 历史上于谦是什么形象?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文章插图
有一次,于谦进京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王振私下让自己的“干儿子”们弹劾于谦,说于谦因长期得不到提升心存怨气,擅自推举别人替代自己,大有拉帮结派之嫌 。随之于谦被关进大牢,刑部判于谦死刑 。很明显,这是典型的“莫须有” 。
后来,百姓们听闻此事后都义愤填膺,联名上书请求放出于谦 。王振见民意不可违只好说此于谦非彼于谦,意思是抓了一个同名同姓的,于谦于是被放了出来 。只是死罪已免,活罪难逃,王振把于谦的职务给降低了,由三品降成四品 。
经过这一次,王振对于谦更加恨之入骨 。
公元1449年,瓦剌开始对明朝展开攻势,想要占有明朝,王振为了让朱祁镇高兴,竟然蛊惑他亲自出征,而皇帝也认为自己御驾亲征一定可以提振士气,可面对当时的危险形势,于谦劝诫皇帝不要出征 。
只是朱祁镇没有听取于谦的意见,执意亲征 。结果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众多大臣以及大明20万精锐全部战死,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
消息传到京城,一片哗然 。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南迁 。徐有贞就曾有模有样地走出大堂抬头看天,说星象有异样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这是典型的胆小怕事 。
于谦厉声训斥道,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在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下 。于谦等主战派占了上风,徐有贞也从此恨上了于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