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之役”的经过如何?宋真宗真的是软弱吗?( 三 )


澶州,又名澶渊,州治南北跨黄河为城,南城大而北城小,南城比北城安全,但宋军主力都布防在北城 。由于北城可以说紧挨着辽军营地,群臣建议皇帝驻跸南城即可 。寇准则力主真宗亲赴北城,鼓舞前线士气 。禁军统帅殿前司都指挥使高琼甚至说:“陛下如不过河,河北百姓如丧考妣!”签署枢密院事冯拯呵斥高琼说话不知分寸,高琼却说:“你以文章升为二府,今天敌骑当前,还指责我无礼,你何不赋诗一首咏退敌骑呢!”此时已是真宗年间,武将敢这么跟文臣说话,可见局势危急到了什么地步 。说罢,高琼直接命令将士抬着真宗皇帝进入北城 。没想到的是,当大宋皇帝的金色顶盖出现在城头之时,北宋禁军声威大震,山呼万岁,响声惊天动地,声闻十多里 。近三十年了,大宋皇帝再次来到了军队之中 。

“景德之役”的经过如何?宋真宗真的是软弱吗?

文章插图
御驾亲征的宋真宗赵恒
此后,李继隆和辽军主帅萧挞凛大战,辽军大败,被李继隆追杀十余里 。而辽军统帅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以伏驽出其不意射杀 。辽军失去统帅,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至此,辽军进入强弩之末,进退维谷 。前有大宋禁军十万,士气正旺 。后有定州大阵十万军队截断后路,而且还有杨延昭等不受节制的将领率散骑不断袭扰 。萧太后无奈,开始与宋真宗和谈 。消息是怎么递过来的呢?通过真宗的发小玩伴,之前被俘虏的降将王继忠 。王继忠向真宗皇帝吹嘘,说河北已经大部分沦陷,使真宗皇帝决议和谈 。
此时的局势,可以说宋军完全占优势 。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和谈,认为辽军精锐全在此处,只要全歼辽军,辽国基本上就完了,收复燕云都不再是幻想 。杨延昭也上书说道:“契丹驻军澶渊,距北边境千里,人马都很疲乏,虽兵众但易被击败,凡是抢劫掠夺的物品,都放在马上 。希望诫勉诸路军,扼守各自的险要道路,敌兵就可歼灭在此,那么幽、易数州就可袭击而夺取 。”但是真宗皇帝决议和谈,派曹利用赴辽营谈判 。此时的真宗皇帝一味求和,除了懦弱外,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
四、一场消息不对等的战争:定州大阵不听指挥
其实,我们觉得宋军占尽优势,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开了全图视角得出来的结论 。下面我分别以辽国萧太后和宋真宗赵恒的视角来解析此时二位的心境 。
以辽国萧太后的视角看目前的局势:前有大宋禁军,后有定州大阵,与燕云辽国本土的联系完全被切断,统帅战死,士气低落,很难再前进一步 。所以,趁着自己手下还有十几万骑兵,派降将、宋朝皇帝的发小王继忠(之前宋朝以为王继忠战死了)去传递消息,并且不断渲染宋朝在河北的战况多么糟糕,好迅速以战迫和 。
以宋真宗赵恒的视角看目前的局势:虽然宋军占据优势,但是没有决定性胜利,辽军精锐尚存,且都是骑兵 。天气已经接近入冬,黄河随时可能结冰,不再是天险 。一旦辽军决定绕过澶州,继续南下,宋军步兵是追不上辽军的,就算追上了,失去澶州地利的宋军就要与辽军野战,结果很不好说 。那么首都开封就有可能沦陷,从而产生地震级的变故 。辽军主帅已死这事,宋朝方面是不知道的 。但是辽国也不知道的是,悬在身后的十万宋军,定州大阵,已经根本不听宋真宗指挥了!这就是本场战争中最有趣的,敌我双方最顾忌的居然是同一件事:定州大阵 。
整个景德之役中,本该是主战场、主力军的十万定州军,在辽国选择绕道别走之后,在王超的率领下,一直作壁上观 。在御驾亲征前,真宗就多次派人催促王超率军向澶州靠拢,可王超就是不听 。王超,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潜邸旧人,在赵光义还是晋王的时候就是心腹,资历颇深 。王超想干什么?恐怕当时所有宋朝大臣都认为,王超想做杜重威 。
1、王超等阵于唐河,执诏书,按兵不出战2、先是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3、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遛不进,知节屡讽之,超不为动 。复移书诮让,超始出兵,犹辞以中渡无桥,徒涉为患宋史
此时,距离五代后晋出帝石重贵时期尚不到60年 。当年石重贵登基后,耻于中原天朝却向辽国称臣,于是积极反抗辽国 。当时的辽国其实并不强,晋出帝几次和辽国大打出手,胜多败少 。就在局势一片大好之时,却错用大将杜重威 。杜重威率领十万晋军主力,观望不前,想谋求自立,坐视辽主耶律德光攻陷开封,灭亡后晋 。往事历历在目,此时的真宗皇帝不得不后怕 。所以,当时宋真宗和萧太后的心境其实是一样的,都高估了对方,都怕对方拼死一搏,所以也都不敢逼对方太甚 。这就是真宗皇帝答应议和的最直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