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之役”的经过如何?宋真宗真的是软弱吗?( 二 )


这个作战计划的核心和预设战场,就是河北的定州 。这里集中了河北禁军精锐十万人,号“定州大阵”,由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超统帅 。整个宋朝都深信,辽军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是不敢绕过定州大阵,将“十万人”利剑置于自己身后而不顾的 。
然而,事实发展永远出乎意料 。辽军二十万主力南侵后,从幽州出发,直接进攻河北保州、威虏军、北平寨这片地区 。但是这片地区是宋军在河北重点经营的军镇,更是有杨延昭(杨家将第二代,杨业长子,演义中的杨六郎)、杨嗣、张凝等一批中级军官稳稳的打着防守反击,辽军损失惨重,却一个城寨都没打下来 。这里就暴露了一个问题,辽军野战有余,攻城不足 。只要宋军死守,辽军基本上毫无办法 。这样的辽军,是没法去硬碰定州十万宋军主力的 。萧太后当机立断,不管定州了,直接南下进攻瀛州(今河北河间) 。结果瀛州坚城,辽军死亡三万余人却没有攻下 。萧太后很生气,但是后果也很严重:不打坚城了,全都不打了,发挥我们骑兵四条腿的优势,全都绕过去,穿插迂回,直奔开封!
宋军的劣势展现出来了,没有大规模的骑兵,追不上辽军!辽军终于进入河北腹地,夺下了几乎没有守军的小城市祁州(今河北安国)等地,之后一路南下,不久就绕过开封的最后屏障,河北重镇大名府,大军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城下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这些城说绕过去就绕过去了呢?因为河北大地是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你不让人家绕过去,就要野战争胜 。而此时的宋军,已经不是那个宋初列阵就能在平原与辽军争胜的百战精锐了 。近二十万辽军精锐,兵临黄河,离开封一步之遥了 。这大大出乎宋朝的预料,寇准的三大作战方针,直接跨过了第一条和第二条,进入了第三条:皇帝御驾亲征 。
三.澶州对峙,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占据主动
此时的战争局势是,辽军深入河北腹地,切断了开封和河北守军的联系 。但是辽军,也被定州大阵断了退路,切断了与燕云辽国国土的联系 。当时杨延昭虽然只是个中层军官,但是却是杨家将门第二代,手握万余人马 。开战后,真宗皇帝让他有便宜行事权,不受河北镇、定、高阳关三路大帅王超节制,他灵活机动,率领少量骑兵不断袭杀河北零星的辽军,并且跨过宋辽边境,反攻入辽国本土 。整个河北大地,乱成了一锅粥 。
但是,开封的宋真宗一开始是不了解这种情况的 。大军兵临黄河,真宗乃至整个朝廷都认为,澶州以北已经都沦陷了 。所以按照寇准的预案,真宗要率领开封的十万禁军,到澶州与辽军决一雌雄 。这时候,副相参知政事王钦若由于是江南人,劝真宗迁都升州(南唐旧都金陵) 。而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建议真宗迁都益州(成都) 。宰相寇准说道:“将献策之人斩首祭旗,然后北伐 。倘若采用二策,则人心崩溃,敌骑深入,天下岂能保有?”四百年后,在大明北京朝堂上,面对瓦剌的铁骑,于谦力挽狂澜之际,不知道想没想起寇准这位宋朝宰相 。

“景德之役”的经过如何?宋真宗真的是软弱吗?

文章插图
真宗决定亲征,率十万宋军北抵澶州 。并在寇准的建议下,派副相王钦若出判大名府(宋代凡是担任过宰执而出知州府,都称为判,以示位尊权重),牵制辽军 。行至半途,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病死的消息传来,于是真宗命副相王旦回去守东京开封府 。临行前,王旦问真宗:“十日不胜,何以处之?”真宗沉默良久说:“立太子 。”可以看出,真宗已经做出了拼死一搏的准备,并预先安排了后事 。在去澶州的途中,军中又流传出皇帝要巡幸金陵的谣言,真宗也产生动摇,寇准立劝,同时殿前司都指挥使高琼说:“禁军将士多为北人,倘若他们不愿南下金陵,恐怕要出大乱子 。”真宗这才打消了逃跑的念头 。
要说这次亲征,真宗皇帝最正确的决定,就是重新启用了已经被闲置的名将,李继隆 。前面我提到过,李继隆是一时名将,辽将耶律休哥一生之敌 。他的妹妹是太宗赵光义的皇后 。但是,太宗驾崩后,其妹不顾已有太子的前提下,准备强行改立太宗长子赵元佐为新皇 。事败后,李继隆受到牵连,被闲置 。到了生死关头,李继隆重出江湖,率领这支战斗经验匮乏的开封禁军,在澶州硬是顶住了辽军的猛攻,形成僵持 。而出判大名府的副相王钦若,虽之前主张逃跑,但是在大名府却以劣势兵力顶住了辽国偏师的进攻 。可以说,之后合议的达成,李继隆、王钦若都是有大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