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文物市场 , 赝品屡见不鲜 。2011年 , 某“汉代玉凳”拍出2.2亿的天价 , 这件所谓文物不过是2010年的仿制品 。一些人造假可以欺骗文物专家 。上世纪90年代河南孟津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 , 在北京古玩市场 , 就被某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国家珍贵文物 , 让人啼笑皆非 。
不过 , 如果你认为文物造假是今天才有的现象 , 那就大错特错 , 事实上 , 至少在清代 , 文物造假就已非常猖獗 。
喻血轮的《绮情楼杂记》详细记载了一宗清末的文物造假案 。张之洞做湖广总督的时候 , 去北京朝见皇帝 , 闲暇逛北京琉璃厂 , 看到一家古董店摆放着一只巨大的陶罐 , 外形非常奇特 , 斑斑驳驳的 , 墙壁上有一块玻璃大镜屏 , 倒映之下 , 光怪陆离 , 绚烂夺目 。张之洞仔细观赏 , 发现陶罐四周篆书了籀文 , 像蚯蚓 , 又像河蚌 , 模模糊糊 , 很难全部认出来 。张之洞爱不释手 , 向店主打听价格 , 店主说:这是某大官家的祖传之物 , 特借自己这个店子摆一摆 , 不是用来卖的 , 张之洞只好闷闷不乐地回了任所 。然而 , 张之洞人回了武汉 , 心却留在琉璃厂 , 没过几天 , 他又带着几个嗜好古董的幕僚来了 , 这些人也认为此为古物 。张之洞跟店主说好话 , 店主答应跟物主商量 , 没多久 , 店主带着大官家的管事来了 , 大官家索要3000两银子 。张之洞身上没带这么多钱 , 问那个人是何家世 , 管事也不告诉他 。往返了几次 , 张之洞以2000两银子买下了 。得到陶罐 , 张之洞很高兴 , 他叫工匠拓印了数百张陶罐的图片分赠僚友 , 并将陶罐注满水放在庭前 , 还养了几尾金鱼 。某天 , 天下大雨 , 张之洞早晨起来看陶罐 , 发现以前斑驳之籀文一个也没有了 。细细查看 , 原来那古香古色的东西是用纸裹着蜡做的 , 这件所谓的“文物”纯系伪造 。
仔细想来 , 文物“高仿”之所以络绎不绝 , 与文物行当的巨额利润有关 。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 加上它有时还要经过挖掘、鉴定、修复 , 样样都要花钱 , 价格自然比普通器物昂贵得多 。一个普通的陶罐 , 原本值不到一两银子 , 有了文物的标签 , 居然卖到2000两银子的天价 , 这种高额利润绝对不是寻常生意可以相比的 。中国文化虽然提倡重义轻利 , 但历朝历代 , 见利忘义者不乏其人 。
清代不是没有法律 , 但大多是关于家庭与政治伦理的 , 有关文化方面的立法微乎其微 。一些人在文物上造假 , 不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 自然也就不会将造假当回事 。何况 , 在人治体制下 , 就算有法律又如何呢?最后还不是关系、背景说了算 。
想制止文物造假 , 既要在人心做文章 , 更要在社会治理机制上下功夫 。
【清代文物造假现象猖獗:两广总督张之洞曾被骗】
- 被后人拜为河神的清代功勋卓著的治河大臣
- 黄河出土四尊铁牛,水中千年不腐,我国最重要的文物
- 清代四大残忍菜品:猪背肉烹鹅掌食驼峰吸猴脑
- 清代鉴别处女的方法是什么?靠一张手帕鉴别?
- 解密:清代时期东北的宁古塔披甲人是些什么人?
- 村民家门口的坐垫石竟是珍贵文物刻有中式举人杨愈将字样
- 清代车改:旗员及武职官员不准乘轿
- 清朝皇帝的游乐场:清代皇帝避暑有专用的场所
- 揭秘清代历史上唯一由皇帝亲自护送下嫁的公主
- 清代皇子六岁开始读书一天上课10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