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变法成功的秦国功臣商鞅为何不能保全自己

商鞅最早不叫商鞅 , 而是叫卫鞅 , 或公孙鞅 。后来因为帮助秦国变法有功 , 被秦孝公封到商地 , 从此才称之为“商鞅” 。
在中国历史上 , 商鞅很有名 , 原因就是做了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其实 , 这个被后人赞誉有加的“大人物”实在有盲目投机之嫌 。所谓的变法 , 也并非己之初愿 , 凑巧遇到秦孝公这样一个渴望“摸着石头过河”的明主 , 才让商鞅得以施展抱负 , 闪耀在了璀璨的历史舞台上 。
没到秦国之前 , 商鞅(公孙鞅)并不被人看好 。不是其他诸侯国不想图强 , 关键是对商鞅缺乏信心 。商鞅自以为有些本事 , 却得不到发挥和施展 , 内心十分苦闷 。尤其痛苦的是 , 七尺男儿还要为如何填饱肚子发愁 。
走投无路 , 商鞅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了秦国 , 最初并没有想要变什么法 , 只想谋个一官半职混口饭吃 。到了秦国之后 , 秦孝公倒是很高兴 。正好没人陪着聊天呢 , 见来了一个“老外” , 就说那你既然来了 , 就讲点有趣的事吧!见秦孝公挺热情 , 商鞅的精神头就上来了 。但讲点什么呢?把握不准 , 商鞅只好抱着投石问路的心态 , 眉飞色舞地讲起了“帝术” 。结果 , 商鞅这里讲的滔滔不绝、口干舌燥 , 秦孝公却觉得无趣 , 听着听着竟然睡着了 。治国方略成了人家的“催眠曲” , 学生都睡着了 , 这课还怎么上 , 商鞅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 连水都没顾得上喝一口 。
怎么办 , 这个秦孝公到底喜欢听什么呢?捉摸了半天 , 觉得还是要换个课题 。过了几天 , 引荐商鞅的景监看秦孝公的气消得差不多了 , 就再次向秦孝公推荐商鞅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秦孝公说那行吧 , 看看还有什么新鲜玩意 , 结果这次商鞅又讲起了“王术” 。这次倒是不错 , 或许昨晚睡多了 , 秦孝公竟然没睡着 , 但依旧是打不起精神来 。很显然 , 秦孝公对商鞅的“答辩”还是不太感冒 。
两次觐见秦孝公 , 商鞅都没有把住脉搏 , 可见其并无“变法”之心 。亏了景监锲而不舍 , 对商鞅如此看重 。又过了些日子 , 景监见秦孝公闷闷不乐 , 便又向他推荐商鞅 , 说国主啊 , 这个公孙鞅除了帝术、王术 , 还有一招“霸术”没讲呢 , 这一招可是相当的精彩啊 , 要不再听听?于是商鞅第三次进宫 。这一次 , 商鞅讲的是如何成就霸业 。本来商鞅没什么信心 , 但看到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 , 也就放开胆量“忽悠”了 。这次临场发挥不错 , 越说秦孝公越觉得有道理 , 于是连续几天不眠促膝长谈 。不久 , 秦孝公就在全国推行商鞅的变法主张 。
饭碗是保住了 , 关键还要看下一步如何运作 。万事开头难 , 商鞅首先想到的是提高信任度 。于是在公元前356年的某个月的某一天 , 商鞅命人在咸阳南门放了一根木头 , 并在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 , 说谁能把木头扛到北门 , 就可以拿走黄金十斤 。告示一出 , 大家都以为遇到疯子了 , 个个张口结舌 , 谁也不敢去动那根木头 。见大家犹豫不前 , 商鞅又把黄金提高到了五十斤 。重赏之下 , 必有勇夫 。终于 , 有一个“财胆保天”的人站了出来 , 扛起木头飞也似的跑到了北门 , 商鞅当即把五十斤黄金赏给了这个人 。官府说到做到 , 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接下来 , 商鞅变法实行的非常顺利 , 秦国很快变得强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