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黄瓜结果期主杆叶柄流胶是什么病害引起的( 六 )


发生特点: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 借风、雨传播 , 发病适温为28~30℃ , 湿度在85%以上发病快 , 地势低洼 , 排水不良 , 过密 , 定植过迟 , 偏氮 , 重茬 , 长果形品种发病重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增施磷、钾肥 , 提高抗性 , 在田外集中处理病果 , 与瓜类、豆类轮作 。
2、药剂防治:初期喷药保护 。用25%甲霜灵800倍液或64%杀毒矾400倍液或20%惠多丰1000倍液 , 7~10天喷一次 , 连续2次 。
(九)侧多食跗线螨
形态特征:系蛛形纲,蜱螨目 , 跗线螨科 。虫体较小 , 肉眼难以发现 , 为害症状和病毒病或生理病害有些相似 。
为害特点:可为害茄子、辣椒、番茄、瓜类、豆类、萝卜等 。成、若虫集中在寄主幼芽、嫩叶、花、幼果等幼嫩部位刺吸汁液 , 尤其是未展开的芽、叶和花器 , 被害叶片增厚僵直、变小、变窄 , 叶背黄褐色 , 油渍状 , 叶缘向下卷曲 , 幼茎变褐 , 丛生或秃尖 , 花蕾畸形 , 果变褐色粗糙 , 无光泽 , 出现裂果 , 植株矮缩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压低越冬虫口基数 , 搞好保护地害螨的防治 , 清除田边地头的枯枝残叶 , 集中烧毁 。
2、药剂防治:发生初期用73%克螨特或15%哒螨酮或1%阿维药素1000倍液喷雾 。注意喷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嫩茎、花器、生长点及幼果等部位 。
四、豆类蔬菜病虫害
(一)豇豆锈病
症状识别:属真菌病害 , 主要为害叶片 , 初期在叶背或叶面产生黄褐色或淡黄色小点 , 后期病斑**突起呈暗褐色 , 即夏孢子堆 , 周围有黄色晕圈 , 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 , 严重时整张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 。
发生特点: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通过气流传播 , 发病适温为23~27℃ , 湿度为90%以上 , 开花结荚期到采收中后期最易感病 , 田间高湿、多雨有利于发病 , 连作田发病重 。
防治方法:
1、与非豆类作物轮作 。
2、加强管理 , 合理密植 , 开沟排水 , 高畦栽培 , 增施磷、钾肥 , 增强长势和提高抗病力 。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40%福星1000倍液或70%护绿或15%粉锈宁1500倍液或50%锈粉威800倍液喷雾,并注意安全间隔期,如粉锈宁7天,福星18天 。
(二)豆螟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3毫米 , 翅展24~26毫米 , 暗黄褐色 。前翅黄褐色 , 前缘色较淡 , 在中室端部有一个白色透明斑 , 在中室内及中室下方各有1个白色透明的小斑纹 。后翅白色半透明 , 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 。前后翅均具有紫色闪光 。幼虫共5龄 , 老熟幼虫体长约18毫米 , 体黄绿色 , 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 。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 , 排列成两排 , 前列4个较大 , 各具2根刚毛 , 后列2个较小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 , 但各自只1根刚毛 。
发生特点:该虫发育适温为25~30℃ , 相对湿度80%以上 , 成虫期7~10天 , 卵期7~3天 , 幼虫期6~8天 , 蛹期7~9天 。成虫以夜间活动为主 , 卵产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 , 初孵幼虫蛀入花蕾 , 可在花蕾中取食一直至老熟幼虫 , 然后脱落土地中化蛹 , 或被害花瓣黏在豆荚顶部或脱落黏在豆荚上 , 蛀入豆荚为害 , 3龄幼虫开始大量排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