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以一布衣书生,开创了蜀汉50年的历史,以区区两川之地,与强大的魏、吴两国争雄40余年,谱写了千古流传的军事和政治史诗,从而奠定了其神话般的历史地位 。作为神话般的三国英雄人物,以三顾始,以六出终,一生以统一中国、恢复汉室为已任,最后英年魂归五丈原,上影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憾剧 。历史就是历史,其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诸葛亮再活二十年,他能统一中国吗?
一,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使其才能不可能获得充分施展
首先,历史给诸葛亮的政治舞台是一个偏安西南的小国----蜀汉 。蜀汉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 。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当中蜀郡拥有户口最多 。其面积只相当于魏国的1/5,吴国的1/2,人口只有魏国人口的1/8,吴国人口的1/4,这就决定了诸葛亮统一中国的基本条件----军队、人才和物资始终处于以弱敌强的局面中 。在国家综合实力远远落后的形势下,要想统一他国,是完全不可能的 。关于这一点,诸葛亮其实也十分清楚,其在《出师表》中就明确指出:“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种忧心忡忡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诸葛亮对北伐的无奈 。
其次,后方的不稳定,使诸葛亮时刻处于心顾两头的境地 。一方面,出于国家稳定的需要,诸葛亮不得不“六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七擒孟获,平定南中 。孟获虽然心服,但蜀汉国力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提高,南中几乎还是独立王国 。再加上历史条件的限制,蜀汉也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南中,除了每年赐其以丰厚的物资外,还不得不加强边防,防其生变,其生存条件仍然处于不毛状态 。以至诸葛亮北伐时,国内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中是否出事 。以致后来鄅政有“南人心浮不定,不能往投”的说法 。另一方面,后主的昏庸无能,使蜀国国家政权基本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以致其他大臣都不敢大胆行使管理权,大事小事都得向诸葛亮汇报同意,致其在北伐中,即要关心军事,双要心系国中,极大地拖了北伐的后腿 。而魏、吴两国主贤将能,后方稳固,人人用命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没有稳定后方的国家要想统一全国,是完全不可能的 。
【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第三,连年的战争,使国家元气大伤,国民生活和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国内出现极大的反战情绪导致民心不稳 。纵观蜀汉立国50年,从刘备平定两川,到营烧七百里,诸葛亮南征,六出祁山,姜维九次伐魏,最长相隔不过4年,最短的是一年两次 。两川百姓在蜀汉统治期间,几乎都是在战争中渡过,加上蜀国国小力弱,战端一开,几乎是尽倾国之力,从蜀汉每次战争所动用的人力来看,最大的是俿亭之战,陸逊营烧七百里,蜀国1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这对国家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 。诸葛亮为继承刘备遗志,接二连三地发动一系列战争,每次死亡人数都以万记,这对人口不过百万的蜀国来说,不能不说是沉重的打击和削弱 。百姓产生反战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魏吴两国在三国时期基本上没有主动发动过战争,所面对的几乎都是对抗外来侵略,使统治者在道义上处于自卫地位而未受国民怨恨,甚至还有得道多助的趋势 。在这样揭然两样的人心面前,不要说诸葛亮再活二十年,就是再活一百年也无法统一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