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受制于国力军力的一场幻梦( 二 )


二,诸葛亮只信自己、不信他人的用人心理,决定其不可能汇集集体智慧来形成科学决策,不可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来完成统一大业 。
从隆中出仕到五丈原归魂,诸葛随时都以智慧超群自居,在重大问题上很难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军国大事,事无具细,务必躬亲,从不放心他人 。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掌握之中,从人才任用,军队调遣,到经济建设,都离不开他的决策,从他《前出师表》中所列的一些人可以看出,蒋宛、费袆、向宠.....等在蜀国中的历史作用远远不如赵云、魏延、李严、王平等,为什么作为重臣特意提出来,首先是因为这些人是蜀汉的忠臣,在治国上有一定的经验,属定国之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是诸葛亮路线的最大支持者,他们在诸葛亮出征时,可以保证其既定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后方对前方的供应,从而保证北伐的胜利 。而赵云等武将,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物,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改变既定的做法,而这是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所以每次出征都将这些人带在身边,作为其政策措施的执行者,从而使这些人的个人建议永远属于建议 。这一狭隘的用人思想,严重限制了群众智慧的充分发挥,进而也就使统一大业成了诸葛亮的个人大业 。十数万大军在诸葛亮的亲率下在祁山六进六出,成了费力不收效的耗国工程 。后来姜维继承诸葛亮的传统,九次伐魏,都是无功而返,最后终因国力耗尽而亡国 。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方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

三,阿斗的无能,决定了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只能是画饼充饥
首先,无能的主子与聪明的臣子共事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主子或成为傀儡,或被臣子取而代之;二是臣子永远实现不了自身的奋斗目标而抱恨终身 。阿斗的无能在中国帝王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诸葛亮尽管智慧超群,但由于主子的昏庸无能,使其智慧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相反还在关键时刻来一个反制约,干出些敌人干不了的事情 。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让阿斗争气,更无法让他变得聪明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一个聪明过顶的英雄豪杰,偏偏让他扶助一个木偶式的主子,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诸葛亮要能完成刘备交给的历史任务也真的是史无前例了 。
其次,无能的主子不可能判决臣子建议、决策的正确与否,更无法制约和纠正臣子不正确的主张,导致臣子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铸成大错 。阿斗的无能,决定他不可能判决诸葛亮建议和决策的正确与否,更不可能纠正诸葛亮的错误,以致在国力严重不足,民生艰难,蒋琬、费玮等强烈反对北伐的情况下,仍支持诸葛亮出祁山的错误决策 。最终导致国力耗尽,民怨高涨,在魏军进攻下,顷刻亡国 。
鉴于以上原因,诸葛亮要想统一中国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画饼充饥 。他的失败,给后人留下的只能是教训和遗恨 。
相关阅读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发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 。乃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
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气候影响而退军 。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第五次北伐 。在渭水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僵持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