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黄河曾经多次神秘改道暗藏哪些玄机

1、新莽魏郡改道
公元11年 , 黄河在魏郡(今临漳西南)元城(今大名东)以上决口 , 泛滥清河(今县东南)以东数郡 。王景、王吴治理黄河 , 使“河汴分流” , 固定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 , 即东汉到隋唐五代的黄河下游河道 。从长寿津(今濮阳西南)与西汉大河分离 , 流经今濮阳、范县以南 , 阳谷、东阿以北 , 茌平以东 , 禹城以北 , 商河、惠民以南 , 东至利津入海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景治河以后 , 黄河进入一个相对安流时期 , 原因除了中游地区由农变牧 , 来沙量减少外 , 也和这条河道距海较近 , 地形低下 , 水流顺畅有密切关系 。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 , 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
2、北宋时期的“二股河”
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 , 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 , 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1034年七月 , 黄河从澶州(今濮阳西南)横陇埽(今濮阳东)决口 , 冲出一条新河道 , 称为横陇河 , 从今宾县以北入海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澶州胡埽(今濮阳东)从今天天津市入海 。这就是宋代两股河的北派 。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从魏县(今县东北)、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出一股 , 流经西汉大河故道和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 , 这就是北宋黄河的东派 。其中 , 大河趋向北派的时间较长 。而且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 东流断绝 , 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 , 形成了又一条新的河道 。
3、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 , 东京留守杜充 , “决黄河自酒入淮 , 以阻金兵” , 黄河下游河道 , 从此又一大变 。杜充决河的地点 , 史无明文 ,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 。决口以下 , 河水东流 , 经今滑县南 , 濮阳、东明之间 , 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 , 经泗水南流 , 夺淮河注入黄海 。此后数十年间 , “或决或塞 , 迁徙无定” 。迁徙的范围 , 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 。此次决河改道 , 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 , 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
图片来源于网络
4、南宋蒙古军决黄河改道
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 。这次改道相比前几次而言 , 历时较久 , 分支也多 。金国行将灭亡时 , 蒙古军攻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 , 在今商丘县西北决河 , 河水夺濉水入泗 。稍后蒙古军又在今开封市北决河 , 河水夺涡水入淮 。
就在这次改道后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 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 。据推测 , 当时黄河在原阳县内分成三股:一股经陈留、杞县、睢县等县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县境内析西南流 , 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县 , 由个安徽北部的颖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 , 经通许、太康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涡水入淮 。这是黄河历史上河道迁徙最大的一次 。河水共侵夺四条河流(颖、泗、涡、淮)的河道入海 。泛滥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中部、安徽及江苏两省北部广大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