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视贞节牌坊为无上荣耀

【揭秘: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视贞节牌坊为无上荣耀】在今天,当你听到贞节牌坊这个词,看到象征“贞节”的建筑物时,你会想到什么?会不会想起古时女子那段凄艳的岁月 。没有人知道在那贞节牌坊下面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青春年华,埋藏着多少女子的血和泪 。古代人能够拥有一座贞节牌坊是件无上荣耀的事情,这是现代人今天无法体会得到的 。而那时能够得到这个荣耀就是以女子守节为代价 。一般说来,守节女子分为节妇、烈妇、烈女三种 。
节妇是指丈夫死后不改嫁,终身守寡 。象明代莱州人的妻子苏氏,年纪轻轻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女,孤身守寡了整整69年 。另外,女子还没过门就死了丈夫的也叫“贞女” 。清光绪年间,浙江张树勋的女儿年幼时就许配给了方湧,但并未过门 。方湧后来被粤寇虏走,下落不明 。该女子十九岁的时候,被迎娶到了方家,等待丈夫回来 。但后来得知丈夫已经遇害,张家女儿便为丈夫守节,誓不再嫁 。古代提倡妇女守节,不仅是指妇女在丈夫死后守贞不再嫁人,还包括如果有孩子,还要肩负起将孩子抚养成人的义务 。延续香火是古代婚姻最重要的目的,丈夫虽然死了,但夫家的香火不能断 。所以,“立节完孤”的女子是最受称颂的,特别是如果孩子将来有出息,当了官,他的母亲就要被奉为诰命夫人 。
但有的时候“立节”和“完孤”要同时做到是很难的 。在封建社会,男人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个家没有男人,那吃饭就成问题了 。男人死了,女人又很少有机会出去赚钱,孤儿寡母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生活大多难以维系 。当“立节”和“完孤”发生矛盾的时候,二者如何兼得?清代统治者鼓励寡妇守节,但不赞成殉节,要求妇女们在丈夫死后承担起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的重任 。其实在此之前,殉节是被统治者大为提倡的 。丈夫死后妻子以死尽节的被称作“烈妇” 。“烈妇”有自愿做的,也有非自愿的 。
明朝统治期间,殉节的“烈妇”为数不少 。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提倡守节,还要求殉节 。皇帝以身作则,宫人殉死为当时一大特色 。而上行下效,民间的殉节之风也盛极一时 。当时在通州有个林氏,17岁就出嫁了 。3年后丈夫病故,林氏悲痛欲绝想绝食而死,但因公婆都在,不想说出来让他们伤心 。林氏决定每天假装喝水吃饭,终于5天后身体不支昏倒在地,直到那时林氏才向婆婆表示自己想随丈夫而去 。婆婆劝说她为了孩子也要活下去,谁知她心意已决,要家人不要将孩子抱来,并强撑着身体到丈夫的灵柩前躺下,这样饿了21天后终于魂归黄泉 。可见,此时古代女子对贞操的重视已经超过对生命的重视的 。宁可不要命,也要保住贞节,这就是“烈女” 。
明代开封农家女单三姐年仅14岁就出落得亭亭玉立,引得不少好色之徒的垂涎 。单家附近有一恶少也觊觎她的美色,一日趁她父母不在家就想强奸她 。单三姐虽然年纪不大,但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理她还是懂的 。为了不让恶少得逞,小姑娘誓死反抗,紧紧抓住自己的中衣就是不松手 。恶少见这个小姑娘太难办便心起歹意,将她杀了 。可怜年仅14岁的单三姐,到死还紧攥着中衣领口不松手 。官府听闻此事后对死者进行了检验,在确认她并未失身后,将其旌表为烈女 。试想一下,如果经检查确定单三姐已经被强奸了,那即使她生前如何拼死抵抗,最终她是得不到烈女的称号的,而且她的家族恐怕也会因为她被强奸而蒙羞 。
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的了,谁不知道生命仅有一次的道理?可古时就是有那么多的妇女“自愿”地为了贞节去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时,能够想起的也只有鲁迅笔下所批判的“吃人的旧礼教” 。不错,那一出出完全就是受吃人礼教毒害的悲剧 。据记载清乾隆时期,山西有个姓李的人是个性无能,他的妻子陈氏忍受不了寂寞,常常跑回娘家 。有一次陈氏又跑回了娘家,这一次她再次被父亲陈继善亲自送回了夫家 。不料,陈继善前脚刚离开,陈氏后脚就又一次跑了回来 。陈继善一怒之下将女儿活活勒死,然后自己也上吊了 。这是一幕令人痛心的惨剧,但这样的惨剧在封建社会并不少见 。在今天看来陈继善这个父亲实在是太残忍了,仅仅因为女儿丧失贞节,成为全家的奇耻大辱就要将女儿置于死地 。可想想在当时谁又能不在乎家门声誉呢?反之,如果是女子恪守贞节,那就是家门大幸,就能光耀门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