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成语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拼音:wéibiānsānjué)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3]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 , 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韦 , 熟牛皮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 , 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 。三:指多次 。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 , 刻苦治学 。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 。
在孔子很小的时候 , 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他家境清贫 , 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 , 但是他热爱学习 , 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 。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 , 由于没有人教 , 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 , 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 , 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 。孔子一心向学 , 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 , 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
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
典故 , 是一个汉语词汇 , 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典故这个名称 , 由来已久 。以下是我整理的警惕的反义词 , 供大家参考借鉴 ,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例如孔子韦编三绝孔子韦编三绝】成语出处和典故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 , 韦编三绝 。”
故事介绍
孔子名叫孔丘 , 是鲁国陬邑人 。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 。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 , 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 , 把他抚养成人 。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 , 没有事儿 , 就摆上小鹏小盘什么的 , 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
孔子年轻时候 , 读书很用功 。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 , 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 , 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 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认真 。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 , 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 , 牛羊就繁殖得很多 。没到三十岁 , 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
公元前500年 , 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 , 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 , 就写信给鲁定公 , 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 , 诸侯开会 , 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 , 称作“相礼” 。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
孔子到齐国后 , 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 , 想把孔子留下来 。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 , 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 , 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 。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 , 天天吃喝玩乐 , 不管国家政事 。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 。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 , 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 , 孔子离开鲁国 , 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 ,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 , 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 。可是 , 那个时候 , 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 , 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 , 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 。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