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021年3月14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医疗队在崇礼训练(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晨霖/摄
【 赛道|为了雪上的四分钟】在冬奥会的赛场上,还有一种“比赛”必须在4分钟内结束——一旦有人受伤,那是留给医生从雪道飞驰而下,救治伤员的时间。
这些医生来自骨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急救科、口腔科等不同医院的不同科室。脱下白大褂,换上冬奥会志愿者的滑雪服,背上救援背包,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高山滑雪医生。
就在2月10日中午,一名外籍运动员在高山滑雪男子全能速滑项目中受伤,滑雪医生与巡逻员、空中医疗队共同配合,首次启用直升机转运救治。检查发现,这名运动员7处骨折,“伤情是比较重的”,经过10余天治疗,已于2月15日顺利出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山地陡峭、气候寒冷。尤其小海陀山山顶出发区,海拔2198米,冬季,山上体感温度可以低至-30℃。
高山滑雪中心有7条雪道,赛道全长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超过900米,被国际专家评定为世界前三的高难度赛道。这里的比赛惊险刺激,也格外精彩,是“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在世界级比赛中,运动员们的滑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0千米。但高山雪道上稍有偏差,运动员就有可能摔倒受伤。
有医生表示,在以往该赛事中,运动员发生损伤的概率为14%。赛时的小海陀山,30多名滑雪医生在雪上为生命保驾护航。
他们或许是医生中最会滑雪的,也是滑雪的人里医术最高超的。马俊是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一科副主任医师,已参加工作10多年,面对各种骨科问题,他都能从容应对,却对滑雪皱了眉头。他说,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难度非常大,“普通滑雪爱好者都难以胜任,再加上赛道上的冰状雪,更硬、更滑,可能站都站不住。”
滑雪,成了医生们的最大难题。选拔滑雪医生时,身体素质、滑雪基础都是重点考虑的指标。从2018年起,昌平区医院的4名冬奥保障医生就开始了滑雪训练。每年冬天,他们都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崇礼万龙滑雪场度过。
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昌平区医院骨二科副主任医师刘佳超第一次来到小海坨山。彼时的小海陀山还是超级大回转等项目的比赛场地。他记得,最难的赛道是一个中间低、两边高的碗状赛道,大家叫它“海坨碗”,赛道长而陡,“刚开始往下滑,确实害怕”。
训练一直持续到2021年年底,加上几次赛事保障的演练,如今,刘佳超已经拿到奥地利教练认证一级证书,正常滑雪时速可达七八十公里,足以应对雪上的基本状况。他享受雪上驰骋的快感,但始终保持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
2月13日,一场大雪降临北京,小海坨山上再覆了一层白雪,刘佳超在雪道上又摔了一跤。他的手腕、臀部都因滑雪训练受过伤。不过对于这群医生,韧带受损、骨折等大大小小的伤痛都已成了家常便饭。
他们是我国第一批滑雪医生。这一次,医生的工作从幕后推到台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被摄影机记录下来,进入全世界的视野。他们代表着“中国医生”的形象,而这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旦发生有运动员受伤,巡逻员确认现场情况后,便会立即呼叫滑雪医生。每段赛道不远处,就有工作人员、保障人员守在岗位上。刘佳超说,正常情况下,视野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运动员是如何受伤的,就按照相应的处理机制及时准备好。
滑雪医生所背的救援包有15公斤重,里面装着氧气瓶、绷带、各类药物等。收到巡逻员的呼叫后,他们要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15分钟内完成运动员伤情评估和处理,并进行转运。
- 气管插管|高山滑雪医生 赛道上守护生命
- 青年说|乡村教师的寒假日记|张慧:要像谷爱凌一样,为了梦想敢于拼搏
- 豆腐|春节前,大连庄河这些人买了很多豆腐!原来是为了这件事
- 社区|坚守!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 病人|为了大家健康,他宁愿放弃团圆
- 新年礼物|为了这一刻,他们等了18年!最好的新年礼物,名叫“团圆”
- 转运|【身边正能量】凌晨4点开始工作、吃不上热饭…他说“为了海宁,我愿意!”
- 透析|许昌:为了救治隔离点患者,医生把400斤重的透析机抬到4楼
- 止血|93岁老太四次胃动脉大出血,命悬一线!医院展开生死拉锯战,为了生命不放弃
- 姚森林|为了万家灯火:“最美浙警”诠释新时代“劲草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