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联孙拒曹有始无终:病危诸葛亮极度悔恨

【刘备联孙拒曹有始无终:病危诸葛亮极度悔恨】三国鼎立时 , 东吴孙权遣吕蒙诸将袭取荆州 , 关羽父子兵败被杀 , 蜀汉遭到重创 。这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转折 。史学家对此问题作深入研究者不多 , 也有人认为关羽没有认真执行诸葛亮的“联孙拒曹”战略 , 把主要责任都推到关羽身上 。我也曾有过类似看法 , 现在再次研读《三国志》 , 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再说 , 我也曾怀疑诸葛亮也许对“联孙拒曹”战略有过改变 , 现在仔细考察 , 怀疑也缺乏事实根据 , 不能成立 。
网络配图
刘备屯兵新野时 , 考虑到手下缺少为之出谋献策之智囊 , 希望把徐庶招纳帐下 , 徐庶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至南阳隆中拜访 , 第三次才相晤 。诸葛亮对当时形势作了全面分析 , 并提出应对计谋 , 刘备听了 , 心悦诚服 , 从此就重用诸葛亮 。用刘备自己的话来说:“孤之有孔明 , 犹鱼之有水也 。”可见其亲密之程度 , 已须臾不可分离矣 。
诸葛亮之主要论点 ,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颇详 。后世文史论著把这次谈话内容单列成篇 , 题为《隆中对》 。共两个部分 , 彼此之间有密切联系 。一为“孙权据有江东 , 已历三世 , 国险而民附 , 贤能为之用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简言之 , 就是只能联孙 。一为“若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 , 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简言之 , 不仅联孙可以拒曹 , 而且可以灭曹 。
因为都是对未来局势的预料 , 这一战略有几处相当含糊:“若跨有荆、益” , 未能明确用何种方式“跨有” , 亦即“占有” 。似乎诸葛亮也有一旦占有“荆、益” , 即不松手之意 。再说 , 对孙权 ,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在先 , “外结好孙权”在后 , 一再强调了“联孙” 。但是随后就认为“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再没有提到如何解决孙权的存在问题 。可以看出 , 诸葛亮虽然如此强调“联孙” , 实际上对孙权仍旧有一定程度的藐视 。
主张“联孙拒曹”的诸葛亮尚且在一定程度上藐视孙权 , 刘备、关羽等人藐视孙权的程度则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发生这种情况 , 自有其原因 , 孙权自知既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条件 , 又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政治资本 , 于是采取低姿态以自保 , 有时不惜委曲求全 。正因为孙权确实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 刘备、关羽诸人由此放松了对孙权的提防 。
当然 , 刘备的“联孙拒曹”有过良好的开端 。那是刘备被曹操的大军追迫得十分狼狈时 , 到了夏口 。“遣诸葛亮自结与孙权” 。孙权也感到为难 , 张昭等人力主迎曹操 , 较年轻将领认为迎曹操无异自取灭亡 , 主张坚决抵抗 。于是孙权“与先主并力 , 与曹公战于赤壁 , 大破之 , 焚其舟船” 。刘备与孙权“水陆并进 , 追到南郡 。时又疾疫 , 北军多死 , 曹公引归” 。这就是以少胜多 , 从而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的赤壁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