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币发展史:历代王朝发展中无限制的提款机( 二 )


大观三年,也就是公元1109年,跟草纸一般的交子改弦更张,改为钱引 。重新按旧法印行,恢复限额与准备金,币值再次稳定下来 。
很快,战争降临了 。退居东南一隅的宋帝国,陷入战争的泥淖无法自拔,铜的产量也只有一年十万贯,无法满足需求,帝国连铁钱的铸造成本都无法承受,只能通过不断地增加纸币的发行量将其转嫁到百姓身上 。
南宋朝廷的覆亡之前,吏治一片腐朽,贪腐盛行,导致财政危机加剧,只能变本加厉地通过发行纸币来舒缓一时的困难 。
至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发行“东南会子”每界发行3000万贯 。其后第11界发行3632万贯 。第15界发行11698万贯 。帝国还规定不准用金银铜钱兑换东南会子,旧会子两贯兑换新会子一贯 。这种纯粹的掠夺行为导致币值狂跌,物价飞涨 。与此同时,钱引也一路狂跌,至公元1252年,钱引一贯仅值铁钱150文 。再往后,米价每石竟然需要5000引,此时宋帝国的经济已彻底崩溃 。

金国强制使用纸币,超越经济规律引发灾难 。
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金国海陵王迁都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并听从宋国降臣蔡松年的建议发行纸币交钞,以缓解帝国的危机 。但是,从金帝国发行第一种交钞起,浑身就透着高度强制的气息 。
贞元二年发行的交钞规定以七年为界,但到了金章宗即位,公元1189年,七年之界即被取消 。在当时的条件,对纸币的发行进行期限限制,无疑是对纸币发行量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金帝国取消七年之期,等同于放弃了对旧币的回收,市场上纸币的总量自然随之增大 。更可怕的是,金帝国的钞法并未规定发行额的上限,到后期,纸币的发行量远远超出了社会经济需求的总量 。
通胀毫无悬念地开始了 。在金帝国最后的二十年中,军费庞大,纸币的发行,就成了政府应付财政困境的唯一手段 。当一种纸币失去了信用,朝廷所做的就只是更换个名字继续发行 。读到这里,读者可能有点似曾相识,金国的手段与宋朝一模一样,换个名头继续印“纸” 。
纸币的贬值,让百姓不得不加紧收藏铜钱,这更使得交钞进一步贬值 。而此时政府的措施却是全面禁止铜钱 。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开始,帝国政府“罢铜钱”,交钞彻底成了“无本之钞” 。此时,支撑交钞流通的,不再是代表金属货币的属性,而是政府公权的强制力 。这之后,交钞一再改名发行,增大纸币的面值 。从面额10贯,到100贯、200贯,甚至1000贯,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 。到了金末,交钞价值已经跌到“万贯唯易一饼”的境地 。终于,商人为了抵制分文不值的交钞,接二连三地罢市 。到了这时,金朝离灭亡只剩下短短的几年了 。
元朝宝钞从发行之初的有序,到最终崩溃,仍然逃不脱权力的自私与虚妄导致的死局 。
回到本文开头,在如此多的失败例子之后,元帝国开始了他们的尝试 。而这次更彻底,将纸币定成唯一的法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这实属首创,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具现代意义的纸币,但却是个早产儿 。其成败细节,至今值得品味 。
从一开始,元帝国就对纸币的发行制定了比较稳妥谨慎的政策,这显然是汲取了宋金钞法失败教训 。中统二年七月,忽必烈推出中统元宝钞,以方便流通 。宝钞面值从十文开始到两贯,规定金银交易以宝钞代行,并且建立准备金制度,以丝料为本色,“立燕京平准库,以平物价而利钞法” 。这标志着元朝纸币制度的基本确立 。
在中统钞发行之后的二十余年中,它的币值基本保持了稳定 。帝国政府还在户部之下专设机构,对纸币的印造、发行、回收进行专门管理 。与此同时,帝国政府还颁布出台了若干纸钞管理条例,并作为国家的正规法令实施 。从某个角度来看,元帝国对纸币的管理,大制度政策上都是非常完备与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