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


一、句子段落的作用
文首:①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
文中: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前后照应 。③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为下文作辅垫 。⑤衬托作用 。⑥渲染,烘托气氛 。⑦推动情节的发展 。
文末:①总结全文,归结主旨 。②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 。③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④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⑥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
示例:
1.2009江西卷 《木车的激情》 张炜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
2. 08北京卷 《碧云寺的秋色》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
3.2007全国1 《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

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
示例:
1.2006年辽宁卷《杨柳》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
2.2011浙江卷《第九节车厢》扎多尔诺夫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

三、插叙(补叙)的作用
补充说明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全面) 。
【第三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示例:
1.2009全国卷2 《岳桦》 任林举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
【解析】考查的是插叙,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
解析:考查的是补叙,起补充作用

四、标题的作用(意蕴)
①概括文章内容 ②揭示文章主旨 ③提示文章线索④紧扣文章内容 ⑤吸引读者注意 ⑥一语双关
示例:
1. 2016全国1《锄》李锐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从内容来看,该题一语双关,“锄”既是指六安爷的生产工具,又是六安爷的精神支柱 。②从结构上看,“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从主题上看,“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象征,是被工业挤压的毫无生存空间的农村的象征 。
2.作品以《笑嫂》为题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①贯串全文情节 。笑嫂是中心人物,起到了线索作用,串起了小说的情节 。
②突出人物性格 。“笑”字反映了笑嫂善良、热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③凸显文章主题 。表达了作者对笑嫂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精神的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