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得失寸心知什么意思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得失寸心知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作者:黛珂

在唐宋八大家中,若论资质最平庸、性格最踏实、学习最刻苦的人,那一定是曾巩 。曾巩的名气远不如其他几位大家,但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原本的模样 。

后世给他了一个评价,叫:天下第一迂阔之人 。“迂”是指迂腐,其实凡是那些坚守正统法则的人,大多被视为迂腐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都是错的 。而“阔”既指胸怀,也包含品行和学识 。就拿读书来说吧,曾巩涉猎广泛,农林牧副渔什么都看 。就是不读佛教和道教的书 。他对这些很排斥 。

可以这么说——他是自韩愈之后又一位坚定捍卫儒学的继承人;一代文章大家;一个清贫而刻苦的穷书生!

将落第视为常态
和韩愈比起来,两人的家境差不多 。曾巩的老父亲三十六岁中进士,之后一直在地方做官,最大也不过是知县 。后来被弹劾罢免,家里那点微薄的经济来源也便断了 。而曾巩一考多年考不中进士,于是也就有了后来在农村种田十年的传奇经历 。

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十八岁的曾巩和大哥曾晔一起,从老家南丰县出发,进京参加考试 。结果成绩公布后,两人一同落榜,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本来心情十分差,但曾巩这时结识了一个人 。这个人说是结识,不如说是相见,因为他和曾巩有着亲戚关系 。此人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 。

据史料记载,曾巩的表姐嫁给了王安石的老爹王益 。这样算来,王安石应该把曾巩称表叔 。而此时的王安石不过十六岁的青年,比曾巩小两岁 。所以两人虽有叔侄之名,实为兄弟情谊 。

王安石说:“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考试落榜没关系,回去好好复习吧 。过两年再来 。”曾巩第一次失败,所以也没当一回事,很快就收拾东西回家了 。不久还给王安石写了首长诗,抒发自己的志向以及对他的推崇 。那时两人初识,岁月一切静好 。

等到庆历元年,二十三岁的曾巩再次来到京城参加科考,陪同他的是弟弟曾牟,大哥已经放弃考试了 。兄弟俩在太学读了一段时间,一同参加了考试,结果又是双双落榜 。这时有人写了一首诗: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煞曾家两秀才 。
有似帘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

说句实在话,这诗写得很让人气愤 。上次和大哥两个人来落榜,这次换了弟弟后又是落榜 。好像曾家的子弟都是草包,来一对折一对 。而说出这话的十有八九就是他那些乡亲们 。曾巩和弟弟参加落榜后心情难受不说,还要遭受乡亲们的讽刺和嘲笑 。这种“风俗”,古往今来一直如此 。

欧阳修曾经写了一段话说: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

宝宝心里苦 。但是没办法,生活还得继续 。而他那个同样备受亲戚嘲讽的外甥王安石,这次却中了进士,而且差点名列状元 。他给表叔寄来一首宽慰的诗: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
——《赠曾子固》

不得不怨一句:王安石是真不会说话 。好歹是你表叔,动不动就提“死”字 。虽然是夸赞不错,但是这代价也太大了 。而且这时曾巩的文章还没有到达那种句如金玉的地步 。就这样,他回到了老家讨生活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得失寸心知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欧阳公的首席弟子
曾巩比欧阳修小十二岁,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是《贾谊不至公卿论》 。这篇文章刚正秉直,大义凛然,将贾谊的不幸与国家的不幸批露得一览无余 。令读者义愤填膺,惋惜钦佩 。这正是曾巩所喜爱的类型 。

而欧阳修素来不顾俗流,以改革文坛风气为己任,更加令曾巩叹服 。两人又同是江西老乡,于是拜他为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

曾巩向欧阳修诉说自己家境贫寒,只能读书写字,希望于圣人之道上有所启发 。而能入您的门下,向您学习,其实就是在向圣人学习 。曾巩说出这番话后,欧阳永叔感慨万千,当下送了他很多学习用品 。曾巩又献上自己的几篇文章,欧阳修每天坐在书房里,一边喝茶一边品读着 。时常对身边的人说:“我门下的弟子成百上千,能得到曾巩这个学生是最让我高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