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得失寸心知什么意思( 二 )



曾巩得教于欧阳修,水平遽升,名气也越来越大 。如今他回归乡野,一边读书,还一边还向老师推荐王安石 。等到庆历七年,曾巩的父亲收到了朝廷的诏令,进京等待重新调配 。这时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了 。父子俩收拾行装,出发前往汴京 。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次入京不仅没讨到什么好处,曾巩的老爹还病死在了南京客舍 。临死之际只有一张破旧的凉席裹身 。除了身无分文,还欠着许多医药费和住宿费 。曾巩心灰意冷,更兼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将老爹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这时,前任宰相杜衍向他伸了一把手 。

杜衍不仅替他还了欠债,还为曾父置办棺椁,给了曾巩一笔钱让他扶柩还乡 。如此情义,自觉无以回报,曾巩一连写了几篇文章来感恩戴德,立誓要向先生一样行公义之举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得失寸心知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把种田当成一件乐事
读书人在乡下种田 。我的第一印象是陶渊明,其次是孟浩然,然后才是曾巩 。陶渊明自不待言,孟浩然和曾巩都有点被迫的成分 。曾巩喜不喜欢种田呢?老实说一开始并不太喜欢 。但他又不得不去做 。

和其他体验田园之美、品茶饮酒、弹琴作画的隐士不同 。他们是功成名就后的享受,或者说是待价沽名 。曾巩呢?他不种地就只能饿死了 。自曾巩的老爹病逝后,家里好不容易还完了贷款,已经一贫如洗 。这时曾巩上有年纪四十、身体虚弱、没有什么劳动力的长兄需要照顾 。下有又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最小的只有五岁 。虽然老爹已经西去了 。但身为家中的二子,这些你能不管吗?于是曾巩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 。他在诗中诉说道:“荏苒岁坐暮,家诗已独当 。经营食众口,四方走惶惶 。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扬 。”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一年,父亲突然心肌梗塞 。数月之内两度送去医院抢救,家中那点微薄的积蓄瞬间被一扫而空 。而我自己没有考上特岗教师,不能给家庭的困境带来一点儿好转 。我没有工作,没有女朋友,没有出路,不知道希望在哪儿 。常常一个人蹲坐在马路边迷茫 。一蹲就是半晌 。后来实在找不到出路,干脆回家放羊 。在田里的那段时间,我一直想起曾巩,想起那个因为没有出路和我一样回乡种田的人 。我也做好了和他一样三十多岁再结婚的准备 。也许还不止 。

所以,曾巩这十年,是一个二十多岁没有背景的农村贫困青年最直观的体现了 。而他也真的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那些一开始就贴上“大师”标签的高高在上者 。我喜欢曾巩,即缘于此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得失寸心知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在山野里卧薪尝胆
皇佑二年(1050年),曾巩终于娶了媳妇 。女方是光禄少卿晁宗恪的长女晁德仪 。曾巩寒门农家,拿不出巨额彩礼 。人家能把女儿嫁给他这个大龄青年,无非是因为一件事——文名于世 。曾巩当时文章的名气很大,已经超过了王安石 。而苏轼等人还没有成名 。他有一篇著名的《墨池记》,无论是我还是后世一些天分平庸却酷爱书卷之人,相信读了之后都会喜欢 。

这篇文章中的墨池就是相传王羲之当年练笔的地方 。因为经常在这儿洗笔,池子里本是烹茶的甘泉,结果就变成了墨汁 。王羲之索性就蘸着水写 。这个故事在曾巩笔下得出的结论是: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曾巩将王羲之书法成就的重点落在了两个字:勤奋 。勤能补拙,滴水穿石 。无论是天资平庸的,还是天分高明的,都应该坚持这个道理 。然而还是有人不信,于是王安石写出了《伤仲永》 。

曾巩深明此理,所以即便身处乡野,仍未放下读书 。他给自己搭建了一个书斋,命名为“南轩” 。周围种了几竿绿竹,几团蔬菜,夫妻俩过得恬静而自在 。遂写诗道: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
——《南轩竹》

同时代的人多说曾巩写诗不行 。从这些日常的记事来看,确是有待提高 。不过对一位彼时还身处乡野的农夫来说,用一流诗人的标准来要求未免太无理了 。真正让他名成大家的,是此后二十多年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