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定下的隆中对战略有哪些不足呢?( 三 )


奈何这时候曹操拿下了汉中,直接威胁到益州,刘备不得不割让了荆州三郡来安抚东吴 。有了这次的军事对峙,双方算是再次进入了“联盟”状态 。
《三国志·先主传》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 。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
注:孙权是趁着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关羽围困襄樊之际偷袭了荆州,这与《隆中对》没有关系 。还是那句话,刘备与孙权间没有友情,只有利益 。哪怕刘备把荆州整个给了孙权,当孙权认为可以偷袭益州的时候,他一样会偷袭益州 。
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远远不如淮南对东吴的作用 。荆州只是东吴西防线,没了荆州还有夏口、武昌(东吴曾多次迁都武昌)都可以作为东吴长江的西防线,但淮南却关系着东吴的发展 。
淮南对东吴的重要性,我用两句“古话”来说明,一句是“守江必守淮”,就是说若想守住长江,必须先守住淮南 。第二句是“得淮河者得天下”,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也说明了淮河的重要性 。
碍于篇幅在这里没法详细解释,大家仅需要知道淮南不仅是东吴的前沿防线,更是曹魏与东吴的屯粮重地 。魏(晋)与吴后期的战争一直围绕着淮南进行,而荆州则少有冲突 。
注:魏晋(三国统一以前)军事武将中有两个头衔权力最大,一个是“都督雍凉诸军事”,其主将一般是镇西将军,这是防备蜀汉的;一个是“都督扬州诸军事”,这是防备东吴的,其主将或带有镇南将军,或是镇东将军 。荆州的战争很少 。说这些只是为了说明荆州对东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当然若孙权有机会的话,他自然是不介意再多些地盘的 。
《隆中对》的双路出兵真不可行?对《隆重对》持反对意见的还有一条理由,那就是双路出兵不现实 。
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所说的两路出兵有个前提,那就是“天下有变” 。我上面说了,这一条也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远期计划,或者说是一种设想 。当时的刘备连荆州都没有拿下,你觉得诸葛亮为他制定一个“吞并天下”的计划现实吗?
《隆中对》是刘备的基本战略,其最终的计划肯定是一统天下,但如何统一天下,只能一步步来,这便是“天下有变”的真实意思 。至于是什么“变”,那只有等它到来才能清楚 。另外诸葛亮所说的两路出兵是一种选择,即告诉刘备若我们占据了益州和荆州,等到将来图谋中原的时候,我们既能选择兵出襄阳,也能选择兵发关中,或者时机合适(天下有变)我们也能双路出兵 。
因此诸葛亮的双路出兵仅仅是对将来的一种设想,一种战略方针,具体情况得了解了“具体情况”才能做决定 。至于双路出兵能不能实现,我们可以从东晋桓温的第一北伐来参考下 。
公元354年,桓温率军北伐关中的符健,其采取的作战方式便是两路出兵 。桓温亲率一路从荆襄出兵,司马勋率领一路从汉中(梁州便是汉中)出兵,双方最后汇合于关中 。这次北伐中,桓温先后数次击败前秦的军队,若不是桓温犹豫不决浪费了最佳战机,使得前秦有了准备,历史或许会因此而改变 。
《晋书·桓温传》温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 。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 。桓温这次北伐失败指的是没有消灭前秦,其在战场上是战胜了前秦军对的 。这说明诸葛亮《隆中对》的双线出兵是可行的 。
注:桓温北伐靠的不是整个东晋的支持,桓温的北伐势力同样来自益州、荆州(按三国行政区来说) 。
结语
现在对《隆中对》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与其说是对诸葛亮的“否定”,不如说是对“神化”后的诸葛亮的挑剔 。因为他们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一部战略,也就是行动计划当做了一种预言 。这些人首先将《隆中对》摆到了一个“完美”的位置上,然后开始对其挑刺,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另类抬高了《隆中对》?
《隆中对》作为一个战略,它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具体的实施,而在于刘备势力能通过它来获得多少好处 。现代很多人拿着战术的眼光来评价作为战略的《隆中对》,是不是对诸葛亮来说有点不公平?《隆中对》后,刘备先后占据了荆州、益州,又联盟了孙权,最后三分天下 。这便说明了《隆中对》作为一部战略的成功 。
《隆中对》作为一个战略,它只是刘备势力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具体的计划会随着实际的情况来做出具体变化,其作为刘备势力的基本战略,也仅仅施行到了第二步的“跨有荆益”便出了问题 。这不是诸葛亮的战略不行,而是刘备、关羽等人的执行出了问题 。《隆中对》是一个全面而周密的战略,它包括了天时、地利、人和,也囊括了政治、军事,对内政与外交也作出安排 。它不仅指明了刘备势力的发展方向,还设定了先后顺序,只有一部部实行下去,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