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过于胆怯、不敢冒险吗?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不采纳“子午谷奇谋”,最根本的原因,是魏延说的胆怯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个被争论千年的话题 。围绕着这一话题,主要是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说魏延的计谋太“悬危”,过于冒险 。另一种意见是站在魏延的立场上,是认为诸葛亮过于胆怯,不敢冒险 。

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过于胆怯、不敢冒险吗?

文章插图
魏延派的人甚至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魏延仅仅是向诸葛亮要一万人马,就算是魏延的计谋失败,也不过只是损失一万人马而已 。而马谡在街亭的损失,也不比一万人少 。如果诸葛亮听从魏延的计谋,将这部分的损失的兵马交给魏延,万一成功了,岂不是两全其美?可是就因为诸葛亮的过于谨慎,才使得白白损失了兵力,还没有实现魏延的计谋 。那么,从历史事实上来看,是这些人说的这样吗?
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方案 。
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由于历史上说的过多,我们就不多赘述了 。这个所谓的奇谋是记载在《三国志》的注释里的,来自《魏略》 。主要的内容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和诸葛亮在作战方案上产生了分歧 。魏延要求率领万人出子午谷,夺取长安并据以固守 。等关东的魏军援军到达时,已经二十天了,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率领的主力从斜谷出动,也足以到达长安 。这样,长安以西的地域就能够一举而定 。不过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没有采纳魏延的方案,而是采取了兵出祁山的方案 。
这个“子午谷奇谋”在《三国志》的正文中没有出现过 。不过,在《魏延传》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印证这个计谋 。那就是在诸葛亮每一次出兵北伐的时候,魏延都要求自己率领一万人的军队独立作战 。魏延的目标不是长安,而是联系关东和关中的咽喉潼关 。魏延要和诸葛亮兵分两路,最后会合在潼关,但是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 。这使得魏延认为诸葛亮胆怯,感叹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尽量的发挥 。
我们看这两个计谋其实相差无几,只是目标不同而已 。不管是袭取长安或者是潼关,都是以魏延为奇兵,闪击占领对方的要害,撕裂对方的防御体系 。而诸葛亮则率领蜀军的主力作为正兵,从大路进发,与魏延相配合,夺取关中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方案呢?
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过于胆怯、不敢冒险吗?

文章插图
这是因为,诸葛亮自己的内心也有一套作战方案,这个方案是和魏延的作战方案背道而驰的 。诸葛亮采取的作战方案是采取正面作战,步步为营的战略 。我们看诸葛亮整个北伐的军事行动中,总是采取正面作战的战术,很少采用分兵奇袭等战术 。他总是寄希望与敌人正面作战,一战而胜,可是敌人抓住他的战术特点,采取坚守防御的战略,让诸葛亮在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下,自己撤退 。
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作战方案,那么他就要彻底改变自己的作战方针,这是诸葛亮所不能认同的 。不过,魏延由此认为诸葛亮胆怯也是不对的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第五次的北伐中,他就采取了多次的机动作战,让司马懿顾此失彼 。这是因为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长,采取的孤注一掷的方式 。
二、诸葛亮不采取“子午谷奇谋”的原因 。
那么,既然诸葛亮不胆怯,那他为何不采纳魏延的积极果敢的作战方案呢?这是因为,诸葛亮清楚的知道,采取魏延的作战方案,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
第一个原因是,诸葛亮清楚的知道,自己率领的这支蜀军,在军事实力和军队素质上,与曹魏的军队是有着质量上的差距的,他不能拿魏延和他的部下去冒险 。
在夷陵之战后,蜀军的素质一落千丈 。这是因为在荆州之战中,损失了以关羽为首的荆州主力 。而在夷陵之战中,不但损失了蜀军最后的精华,还把刘备选拔的年轻一代的军政人才损失殆尽 。夷陵之战后,刘备一面以赵云的军队守住东部边境,一面让诸葛亮在成都开设军营,训练新军 。经过诸葛亮的艰苦努力,终于训练出了十万左右的军队 。这支军队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主力 。
可是,这支新训练的军队,和刘备、关羽训练统帅的军队不能同日而语 。虽然在诸葛亮的训练下,这支军队阵容严整,军纪严明,可是他们临战的经验不足,战斗力不足 。蜀军质量的低劣,在街亭之战中表露无疑 。面对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蜀军居然都不堪一击,被打得大败 。这样质量的蜀军,诸葛亮怎么可能放心让他们去冒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