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过于胆怯、不敢冒险吗?( 二 )


可即便是这样质量的蜀军,在数量上也不是曹魏的对手 。当时蜀军的精锐数量寥寥,这种窘况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也有表露 。当时蜀军的核心也就才几千人,这中间就包括了魏延的精兵 。以此为核心的蜀军,总共才有十万人左右 。而它所面对的曹魏,光常备兵力就有二十多万,这还不包括可以随时动员的屯田兵力 。

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过于胆怯、不敢冒险吗?

文章插图
试想一下,在蜀军这种数量和质量都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怎么可能拿魏延这最后的老本去孤注一掷呢?魏延的一万军队虽然不多,可是他们却是蜀军的精锐,魏延也是蜀军不可替代的将领 。可以说,魏延和他的部下,是蜀军唯一的突击力量 。如果将他们丧失了,会给蜀军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诸葛亮为了北伐的事业,也不会拿他们去冒险的 。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依据蜀军的现状,为蜀军量身打造了一套战略战术 。这套战略战术,是无法实现魏延的作战方案的 。
由于蜀军的素质较差,作战经验不足,尤其是蜀军中骑兵部队战斗力差,无法和曹魏的主力骑兵部队进行抗衡 。诸葛亮便专门为蜀军量身打造了一套战略战术,用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克制对方的优势 。
诸葛亮对蜀军的编制选择上,采取以山地步兵为主的编制 。这是因为蜀地多山,又缺乏良马,诸葛亮只得编制了无当飞军这样的山地步兵,来与魏军作战 。可是,这也限制了蜀军的作战效能 。由于缺乏骑兵,诸葛亮的军队在平原的突击力不足 。
诸葛亮在作战地形的选择上,主要选择便于自己山地步兵作战的山岳、丘陵地带,避开便于发挥曹魏骑兵威力的平原地带 。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他的作战范围基本上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形范围中 。即便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也没有进入关中平原 。
司马懿就是因为洞察了诸葛亮的作战心理,才会明目张胆的对部下说,诸葛亮如果是勇者,就依山而东,否则上了五丈原就万事无忧了 。这虽然是司马懿说的大话,不过也是符合诸葛亮的作战特点的 。
诸葛亮在蜀军的训练上,采取了独特的方式,那就是他独创的八阵图 。诸葛亮精心的编制了阵法,并对蜀军进行严格的训练,让他们加以掌握 。诸葛亮曾经对自己的朋友说,蜀军的八阵图已经训练成功,从此之后,蜀军就没有战败之忧了 。
不过,依靠阵型与对方作战的军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机动力不足 。诸葛亮采取这样的作战方式,也是针对蜀军质和量都低的特点,采取以自保为先,然后求胜的方法 。
由于以上的这些特点,诸葛亮在战略上采取的是持久战方针,而在战术上则是防守反击的战术 。这对于诸葛亮这样的熟读兵书的人,是十分反常的 。如果按照正常的作战原则来说,采取魏延的速战速决的战略,主动出击,攻其必救的战术才是正解 。但是,正是因为蜀军在质和量上的差距,使得诸葛亮不得已采取了这种违背兵法的作战原则 。
诸葛亮何尝不想速战速决,但是蜀军的实力达不到,他也是无可奈何 。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当时的八阵图并没有训练成功,他的军队被曹魏的骑兵一击即溃 。这次战役,双方军队之间战斗力的差距,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说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过于胆怯、不敢冒险吗?

文章插图
就算是八阵图训练成功后,诸葛亮也不和魏军在平原上交手 。这是因为他的军队的骑兵实力太差,和曹魏作战,胜利了不能扩张战果,失败了无处可逃 。军队的缺陷,才是局限诸葛亮作战的根本原因 。
第三个原因是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和魏延的战略方针不同,如果采纳魏延的方案,就要彻底改变作战方向 。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作战的最佳地区是在陇右一带 。这个地区丘陵密布,限制曹魏的骑兵驰骋 。同时还有足够的空间,让诸葛亮的蜀军排兵布阵 。诸葛亮在这个地区和曹魏军队进行决战,在击破曹魏军队的主力后,再席卷关中,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
不过,这就需要诸葛亮将主力投入到这个地区 。因为蜀军的主力最多不过才十二万人左右,诸葛亮每一次出兵也就只带八万人 。这八万军队再分兵就过于单薄,不能够完成战略性的任务,反而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所以,除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在其他的北伐中,都是将兵力集中使用的 。
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建议,他就得将整个作战方向进行调整,把蜀军的主力从陇右投放到关中去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诸葛亮的战略和战术方针 。诸葛亮必须配合魏延,率领主力在关中平原和曹魏的优势骑兵进行决战 。有街亭之战的前车之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建议,去直接插入敌方的纵深,后果将是什么?那将是必败无疑,而且败得比街亭之战还要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