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是从理解词语的意思开始的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理解词语”在每个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一二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
三四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
五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
可以说,理解词语的要求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理解词语、解释词语也是小学语文试卷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必备项,几乎每一份试卷中都会有相应的题目 。
可是,翻阅学生的试卷,你会发现“解释词语”也是失分的重灾区 。很多学生并非读不懂文章的内容,可是要让他准确地解释词语的意思,他就慌了神,试卷中的答案明确不符合评分标准的要求 。一张试卷中一个“解释词语”的题目分值一般是2分,至少会出2个词语让学生解释 。不少学生往往4分全失,让人痛心 。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解释词语的意思并不难,只要掌握了相应的方法,碰到什么样的词语都不怕 。网上有人把小学生解释词语归纳出18种方法,我觉得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也不过5、6种,我把它们用五个字来概括:近反拆形联 。
1. 近:近义词解释法
解释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出这些词语的近义词,通过换词的方法来解释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作适当的限制和补充 。
例如:
休憩——休息
竣工——(建筑物、工程等)完工
增添——增加
美丽——漂亮
2. 反:反义词解释法
找到要解释词语的反义词,通过在它的前面添加“不”字(或者添加“没有”)来解释 。
例如:
野蛮——不文明
善良——没有恶意 。
紧张——不镇定
懦弱——不勇敢
3. 拆:拆分词语解释法
就是把一个词语先拆分成多个词素(字),分别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再把它们的意思连在一起 。
例如:
幽香——幽:清幽 。香:香味 。幽香:清幽的香味 。
驻守——驻:驻扎 。守:防守 。驻守防守 。
愧疚——愧:惭愧 。疚:内疚,心里不安 。愧疚:惭愧,内疚,心里不安 。
4. 形:形容解释法
有一些词语无法拆分解释,尤其是一些包含叠词或者复韵的词语 。这个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形容……”的方式进行解释 。
例如:
怏怏不乐——形容没有精神,不高兴的样子 。
蹒跚——形容走路缓慢,一摇一摆的样子 。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拆分词语解释法和形容解释法一起使用 。
例如:
震耳欲聋——震:震动 。耳:耳朵 。欲:快要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 。震动的声音把耳朵都快要震聋了 。形容声音非常大 。
5. 联:联系上下文解释法
看一看《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就知道“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意思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在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都要作为重点进行训练 。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时,要求学生必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说出词语的本意;二是说出词语在文章(句子)中的意思 。教师评卷的时候也需要分别给分 。这也是造成很多孩子失分的主要原因 。不少孩子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只写出了词语的本意,却不会写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运用“找对象”的方法,弄清楚这个词写的是“谁”,自然就能准确地解释“他怎么样”了 。
例如:
(1)春天的小草生机勃勃,到了秋天,就变得面黄肌瘦了 。
面黄肌瘦——原指脸色发黄,肌肤消瘦的样子 。文中指小草到了秋天枯萎凋零的样子 。
(2)今天,我卖废品得了5元钱,高兴得在院子里蹦来蹦去 。爸爸看见了说:“我闺女今天发大财啦 。”
发大财——原指获得大量的金钱 。这里指我卖废品得了5元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像发了大财一样 。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要求孩子不仅要做到“词不离句”,更要做到“句不离段”,甚至要跨段从上文,或从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词语加以解释 。
例如:学习《灰雀》一课 。
原文:
列宁问:“会飞回来?”
- 南京各地名历史来源 南京地名的由来
- 法国和意大利国土面积 法国和意大利国旗的区别
- 在关羽要求与马超比武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 引体向上技巧训练方法 引体向上技巧 提高引体向上的锻炼方法
- 细菌的衣服是什么构成 细菌的衣服是什么
- 空气炸锅烤玉米棒的做法 空气炸锅烤玉米要剥皮吗
-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的机构吗?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 紫菜可以放冰箱吗 紫菜可以放冰箱吗 紫菜的保存方法
- 中国古代律法是如何发展的?详解律法发展史
- 雪莲果不能和什么同吃 雪莲果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吃雪莲果的禁忌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