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和白起都没有能善终 张仪为什么能够只身而退

【商鞅和白起都没有能善终 张仪为什么能够只身而退】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同为秦国重臣,商鞅和白起都没能善终,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
商鞅、白起和张仪都是秦国重臣、功臣,商鞅主持变法改革为秦国发展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白起为秦国征战一生,斩敌百余万,攻城近百座;张仪出使诸侯,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 。三人都为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最后只有张仪得以善终,商鞅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白起也被秦昭襄王赐死,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呢?
商鞅之死是因为得罪了秦国贵族,在权力和威望上又威胁到秦惠文王的地位和统治 。白起之死是因为功劳太大,为此遭到秦相范雎妒忌,再加上多次违抗王命,不听调遣,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 。

商鞅和白起都没有能善终 张仪为什么能够只身而退

文章插图
商鞅和白起虽然都对秦国立有重大功劳,但两人却犯下了致命错误,因此最后没能善终 。而张仪在秦国担任秦相近二十年,一没有结仇于秦国大臣和宗室贵族,二没有影响君主王权,更没有违抗王命,任职期间大多数时间都在奔走关东各国,为秦国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
在秦武王继位后,因秦武王不喜,张议失宠也选择激流勇退,离开了秦国,最后在魏国担任相国一年后去世 。张议最终能得以善终是因为他没有犯过商鞅和白起任何一点的错误,也不贪恋权势,懂得进退,最后才能功成身退离开秦国 。
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缘何全身而退?
商鞅之死的主要原因
商鞅之死主要因为两点,一是几乎将秦国贵族全部得罪了个遍,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商鞅树敌太多,已经成为秦国朝堂上的众矢之的 。一旦失去国君强有力的支持,之前得罪的贵族就会露出獠牙,将商鞅“生吞活剥” 。
商鞅还未在秦国变更法度之前就遭到了以甘龙为首的守旧贵族反对,好在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展开变法改革 。
《史记》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
不过商鞅变法中的很多法令条例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比如:加重贵族赋税,限制食客数量,迫使贵族子弟必须服役;废除旧世卿世禄制(贵族父死子继),废除贵族的井田制等等 。尤其是军功爵制度,规定贵族子弟没有军功,不能列入家族名册,也就无法继承家族的爵位和官职,商鞅因此被很多贵族怨恨 。
《史记》记载:“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 。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 。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 。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
商鞅拥有权势后,就开始大规模地营建宫阙,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惩治太子的师傅 。之后被封为商君之后,商鞅又天天用新法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这不是进一步加深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吗?为了保证出行安全,商鞅每次出门都有数十辆载满身强力壮的士兵贴身保护 。商鞅与秦国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 。
二是权力太大,商鞅任职后期独揽秦国军政大权,秦国百姓可能不知道国君秦孝公,但很少有百姓未曾听过商君之名 。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没有哪个臣子能比商鞅的拥有的实权还要大,而且商鞅的权力还是名正言顺的那种,并不是那种通过架空窃取而来 。
商鞅在秦国的威望极高,在秦孝公去世后,即便贵为君主的秦惠文王在威望方面也远远不如商鞅,因此秦惠文王对商鞅颇有顾忌 。如果商鞅没有选择功成身退,那么商鞅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秦惠文王的统治,甚至可以说商鞅不死,秦惠文王就不是真正的秦王 。
如果商鞅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功成身退,或许还能保住性命,但他并没有做出这种选择,这就注定了他无法善终 。一旦秦孝公去世,再加上没有得到新君秦惠文王的支持,商鞅焉能善终呢?
商鞅和白起都没有能善终 张仪为什么能够只身而退

文章插图
《史记》记载:“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灭商君之家 。”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公子虔等贵族诬陷谋反,最终被秦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并诛灭家族 。
白起之死的主要原因
白起之死主要也是因为两点原因,一是军功太大,遭到秦相范雎嫉妒;二是多次违抗王命,不听调遣,还出言嘲讽秦昭襄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