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复社是什么地方?最后会参与政治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三 )


而这种情况直至周延儒复出才有所缓解,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复社代言的,张采有言:“社者,古义所不废,推广溥志,不过欲楷模文体,羽翼经传耳,未尝有一毫出位跃冶之思也 。”
在表达了复社的性质和张溥遗志之后,崇祯帝才稍解 。
总体来说,复社的发展远未到遥控朝廷的程度,而崇祯帝的皇帝心术也展现淋漓,目的仅一个即强化皇权,独断朝纲 。
复社的命运是同崇祯朝局相始终的,当明朝覆灭之时,复社亦没入黑暗南明 。
崇祯一朝,复社并没有成为继东林之后左右朝政的政党,除几次集社大会外也未兴起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且其政治活动仍处于稍加强化的可控范围内,并未产生左右政局的影响力 。
而崇祯对于复社的态度也在于警示朝野,杜绝朋党,维护内部稳定 。
崇祯在不同派别间寻找平衡的皇帝心术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更是对东林之后复社矛盾态度的折射 。
随着内忧外患的进一步加剧,崇祯再也无暇关注复社存亡 。

明朝时期复社是什么地方?最后会参与政治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四:复社政治色彩探析
晚明皇权的旁落、内忧外患的并起,加之经世与“异端”思潮,使皇权政治出现危机,社会矛盾的激化更加使政治天平出现倾斜 。
当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朝廷中地位及权利的争夺时,对社会事务的政治活动随即显现出一种动态特性,即通过政治活动,汇聚起强大的社会舆论与动员力量,形成其他社会组织无法企及的成就 。
当专制合法性为后盾的皇权政治所作出的决策出现阻碍时,政治裂痕将愈演愈烈 。
我们将复社的形成、发展及最后壮大进而影响朝政的过程相契于政治的定义,可以认 为,复社是具备政治性的,并且逐步向政党化趋向演变,对明清之际的政治有着深刻影响 。
复社的政治色彩通过一系列政治事件加以强化,而复社在人员交替上也出现了政治交接的继承性 。
自驱阮事件之后,复社内部借此等事件在领袖人员上实现更替,吴应箕、顾皋、黄宗羲等复社后期领袖抗起复社旗帜,而他们强烈的政治意识也显露无疑 。
吴应箕在《国门广业序》中言:
“吾党所先者,道也;所急者,谊也;所讲求者,异日之风烈事功;所借以通气类者,此文艺;而假以宣彼我之怀者,此觞聚也……吉水诸公,至于都门聚讲,而邪者掊击不遗余力……我国家三百年,所少者此一事耳,今吾党之聚,何敢自附前哲,然异己者不少矣 。姚子独毅然行之,一无所畏,因为其难者哉 。”
不仅自称为社党,更直抒胸臆,言其所求,虽邪者相阻,然亦趋如故 。
自东林伊始,再到复社后期东林子弟的绍绪衣钵,政治目的及行动也历经了缠斗阉党与余孽 。
再到渗入朝局政治,他们对崇祯朝局的逐步参与,表明东林子弟已不再是单纯学子,更像是打着“替父伸冤”旗号下的政治诉求 。
在复社政治色彩强化的过程中不免与皇权产生冲突,与皇权的碰撞已有端倪 。
复社自成立伊始,就以绍绪东林自称,它是作为一个政治性团体而存在,而赖以存在的根基便是与时政相联系,最终实现由文人结社团体到政党的演变 。
但在专制体制下,只允许皇帝个人权利的威福,决不允许出现体制之外的社会权威 。
由此便可理解崇祯帝借温体仁等人之手打压复社,这是一种自我危机意识,更是对明末党争的忧患,因此“纯粹”的文学性社团是要被绝对禁止的 。
也可以说,复社远没有达到遥控朝廷的程度 。
明末朝政政治腐败,自经世思潮到明清反专制思想,来自社会各方对于现实的忧患与未来的憧憬意识层出不穷 。
明朝时期复社是什么地方?最后会参与政治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复社也在控制国家取士,影响明末政治学风方面显示了某些意向,这种对于皇权的转移与分散,是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但终究是缓慢甚至停滞 。
造成这种社会变迁停滞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专制制度顶峰式的发展,最终演化为整体国力的衰弱 。
复社的命运延续到了南明,“明朝灭亡,南都新立,阮大铖兴大狱,罗织清流,复社名士或死或逃,该社也就名存实亡了 。”
在遭受马、阮打击的残喘之余,仍有复社忠义殉难抵抗,以节烈彰显士人之风 。
在抵抗清军,捍卫明王朝的斗争中,忠心赴死的复社文人总数在百人以上,与苟且屈膝的降臣形成鲜明的对比 。
“及庄烈愍帝殉社稷,乙酉、丙戌、丁亥三 年间,为故君死者,大率复社、几社中人也,不死而终身隐遁者,亦多出于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