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期为何会发生复社活动?与园林之间有何关系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 。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
晚明文人结社势头高涨,其中复社声势最为浩大 。通过研究复社大规模社集活动和小规模文人雅集与园林物质空间、园居活动的关系,为晚明园林的研究提供不同视角 。
一:研究背景
文人结社源于汉代梁园雅集,魏晋时期兰亭修禊、竹林七贤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
明代文人结社在洪熙至成化年间初步兴起,至天启、崇祯时期达到高峰 。
晚明可考的文人社团多达130例,尤以读书讲学和举业选文类社团为盛 。
复社是晚明文人社团的典型,源于“拂水山房社”,成型于崇祯二年,南明覆灭后名存实亡,然影响及至清初 。
复社成员分布主要分布在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最多达3000多人,可分为4类:
东林子弟,如顾宪成之孙顾枢
世家子弟,多为地方望族,如冒襄
地方贤达子弟,如陈子龙等
无家世可依者
与此同时,晚明文化繁荣、社会风气日趋奢靡,造园普及,园林成为文人诗酒之会的绝佳场所 。

明末时期为何会发生复社活动?与园林之间有何关系

文章插图
二:复社大型社集与晚明园林
复社前后经历大型社集12次,主要集中在苏州、金陵两地的寺院园林和公共园林,主要活动有宴饮、诗咏唱和、歌舞、观剧、选美等 。
《复社纪略》、冒襄的《同人集》等详细记录了这些集会 。通过历次集会的描述,复社大型社集与晚明园林的关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园林为社集提供足够的 集会空间
园林周边交通便利,方便舟车停靠,成员往来
园林需要相应的配套,如餐厅、厨房、客房,满足成员诗酒 宴饮需求
园林靠近室外景点,便于同社诸子结伴游玩
鼎革后的大型集会往往带有反清复明的政治色彩,集会园林的地址较先前有所不同,需要隐蔽性较好 。
三:复社小型社集与晚明园林
除上述12次的大型社集外,复社的其余社集多是局部成员的小型集会,包括夏日小集、中秋雅会、虎丘放舟、登楼赋诗等 。
复社成员中,世家子弟通常是文人结社的发起人,地方贤达子弟是文人雅集的主力群体 。
而无家世可依者多无结社雅集记载,因此以世家子弟冒襄、地方贤达子弟陈子龙为代表,通过分析其文集,研究小型社集与晚明园林之间的可能联系 。
陈子龙,松江华亭人,云间几社的创始人,后加入复社,与李雯、宋征舆并称“云间三子” 。
以《陈子龙全集》为考察对象,与社集相关的作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诸子游赏,如 《九日南郊社集》
诸子宴饮,如《中秋宴友》
诸子唱和,如《除夕和友韵》
诸子送迎,如《送密之归皖桐》
明末时期为何会发生复社活动?与园林之间有何关系

文章插图
通过对《陈子龙全集》的诗文解读可知,陈子龙作为地方贤达子弟的代表,家境普通,本身并无财力营园,与同社诸子的结社活动主要发生在自然山水、公共园林或友人的私家园林 。
诗文通常借园林景物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对于园林建设关注较少 。
《陈子龙全集》并未出现游记、园记类文体的作品 。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宋征舆《林屋文稿》、李雯《蓼斋集》、吴应箕《楼山堂集》中 。
冒襄,江苏如皋人,复社后期领袖,曾在金陵组织桃叶渡大会,明亡后归隐水绘园 。
该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园中有妙隐香林、壹默斋、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鹤屿、小三吾、波烟亭、湘中阁、镜阁、烟树楼、碧落庐等十余处佳境 。
小三吾亭是文人唱和最佳处,涩浪坡是仿效兰亭曲水流觞之所,湘中阁则是登高赋诗之处 。
清康熙四年春,王士祯、冒襄等八人于水绘园举行修楔 。水绘园承载了冒襄作为遗民的所有精神文化活动,结社雅集,感怀伤时,寄托遗民对故国的思念 。
冒襄所营水绘园,亭阁坡溪互为对景,雅集通常选择面水亭阁或者可远眺的亭阁,可见雅集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 。
但冒襄营园初衷从园名、景名均未见其为结社雅集特意营构园景,园林依旧只是文人雅集的物质空间载体和吟咏对象 。
【明末时期为何会发生复社活动?与园林之间有何关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