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败在军备竞赛:被打败的为什么都是富国?

按:据外媒最新报道,中国第二艘航母“辽宁舰”已近完工,第三艘航母目前也已在上海开始建造 。如此,中国一旦拥有了三艘航母,便可实现“一艘远洋航行、一艘沿岸训练、一艘维护保养”的战略目标 。
中国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发展航母?因为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惨痛的教训 。这一教训不仅来自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更是来自于创深痛巨、给中国带来近五十年灾难的的中日甲午战争(海战) 。


【甲午败在军备竞赛:被打败的为什么都是富国?】曾有人说,浩瀚的大洋是赌场 。事实上,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主要在于:不管你好不好赌,只要上了这国际大轮盘,就无法置身事外 。
晚清的中国,面临的就是这一严峻形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可以任意敲开天朝的大门,之前一直被视之为安全线的大洋已是门户洞开 。
正因为如此,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上疏清廷,其中称: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舰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
左宗棠上疏之时,正值糜烂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军起事初被敉平,清廷上下尚未来得及庆贺,左之目光即投向浩瀚的大洋,其见识独到深远,足见“中兴大臣”之誉绝非浪得虚名 。


有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清廷迅速批准了左宗棠提请设立福州船政局及其学堂的建议,中国近代海军,即由此发轫 。
10年后,随着琉球问题的扩大化,朝野中要求购买铁甲舰、大力发展海军的呼声日益高涨 。
如近代海防的规划者、原江苏巡抚丁日昌即大声疾呼,“日本倾国之力购造数号铁甲船,技痒欲试 。即使日本能受羁縻,而二三年内不南犯台湾,必将北图高丽 。我若不亟谋自强,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在此刺激下,清廷开始重点打造北洋水师,以固海疆 。经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北洋水师最终于1888年底正式成军 。此时,舰队计有:
“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排水量达7200吨)和“济远”、“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五艘快速巡洋舰(排水量在2000吨到3000千吨之间);加上早前购买的“超勇”和“扬威”两艘千吨级的撞击型巡洋舰和国产近海防御性战舰“平远”舰等,全舰队排水量4万余吨,官兵近4千人 。


据国外军事年鉴统计,成军后的北洋水师位列世界海军前八,而当时日本海军全部吨位及海战潜力仅排名十六 。遥想当年,每次北洋水师出海操练时,那也是“樯橹如云、旌旗蔽空”,各国海军都为之侧目 。
但令人扼腕的是,由于当权者的战略误判,权贵们把持下的海军衙门在1889年后竟未给北洋水师添购过一舰一炮 。更有甚者,在1892年中日局势已相当紧张之时,主管拨款的户部宣布为慈僖太后万寿筹款而停购舰艇两年 。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886年“长崎水兵斗殴事件”后,日本不惜重金甚至发动全民献金,连天皇的老妈阿巴桑都捐出了她仅有的首饰,以达到每年至少增加一艘新军舰,目的就是以最快速度赶超北洋水师 。


在这之后的关键几年中,由于日本采购(及自身建造)的军舰都是最新、最快的,火力也今非昔比 。如此,日本舰队在甲午战前已超越北洋水师,而同时期清廷停止购舰之举,无异于挖坑自埋,悔所不及 。
清廷海军建设为何会出现“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决策层(尤以慈禧太后及李鸿章为主)对北洋水师定位失误,这是最为致命而无可挽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