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采用募兵制?有哪些利弊呢?

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 。在他推翻蒙元的过程中,征集和招降了大量军队 。不断增加的军队数量对于他打败蒙元和竞争对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加,所对应的军费开支也随之水涨船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在隋唐府兵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参考了历史上的军屯制度,创立了具有明朝特色的卫所制度,正是他建立了这一强大卫所制度,使明朝在建国之初,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同时解决了国家的军事财政负担,塑造了明朝强大的军事力量 。
但是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在明英宗时期发生的土木堡之变迎来了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此之后,以卫所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明朝强大军事力量,已然从太祖、成祖时期的全盛阶段开始步向衰弱 。而这种衰弱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下面就由我为大家讲讲明朝强大的卫所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 。
首先,政治方面
由于明宪宗朱见深生性懦弱,重用宦官,沉迷于神仙、道法和长生术之中,疏于朝政 。加之明孝宗时期,文官集团推动废除朱元璋制定的《问刑条例》中对贪腐行为的极刑条例,为官员打开了肆意贪腐的方便之门,以上种种,使成化一朝之后的明朝政务陷入腐坏 。

明朝为何采用募兵制?有哪些利弊呢?

文章插图
进而,从政治上的混乱影响明朝军事力量的发展,导致卫所体制混乱、军纪败坏、战斗力持续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再配以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勋贵集团的大量陨落,明朝初期所建立的尚武精神逐渐被重文轻武的策略所取代 。
其次,军事方面
卫所制度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卫所士卒大量逃亡,军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如成化十年,泾国公蒋贵曾上言,“大同、宣府诸塞下,腴田无虑数十万,悉为豪右所占” 。成化二十二年,南京户部尚书黄拔”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曰:“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 。以上两条史料,说明成化年间军户的土地被将官侵吞的现象极为严重,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
另有文记载:“成化间,河南秋班军二千余不至,下御史趣之 。海内燕安,外卫卒在京只供营缮诸役,势家私占复半之 。卒多畏苦,往往衍期,乃定远限罪,轻者发居庸、密云、山海关罚班六月 。重者发边卫罚班年半 。”这段历史记载则说明,当时的班军(前往京师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卫所军队)来到京师以后,多为政府各衙门和权贵们做苦力,地位极端低下,发展到后来,更是引发了大量的士兵逃亡和兵变的情况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 。
弘治年间,明孝宗虽说比较宽厚,勤政爱民,对前朝弊端有所改善,被后世称之为弘治中兴 。但是孝宗所建立的弘治中兴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经济层面上,其对文官集团的放任,以及对积存已久的军事弊病并未进行加以改善和纠正,使得明朝卫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如弘治年间,太师马文生曾上书称:“往年京师之兵具在三大营操练,后来设立团营,常有精兵十二万,……,近年多拨做工,每占役一二万之上,甚至二三年不完,顾工负累 。卒多逃亡……”,由此可见,弘治时期的明朝卫所士卒仍有大量逃亡的现象存在 。
【明朝为何采用募兵制?有哪些利弊呢?】同时,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导致卫所士卒的生活极端困难,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就更不用奢求卫所兵有什么战斗力了 。
此外,明朝初年十分成功的马政和边粮换盐引的政策也都在这个时期被荒废了,这对于明朝后期主要对手来自东北的满洲骑兵而言,无疑再一次降低了明军卫所的战斗力和后勤保障能力 。
第三,一闪即逝的正德军改
正德皇帝时期,这位不为后世文人所喜的大明皇帝 。曾经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改变明朝日趋颓废的军事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在这一阶段北方边疆地区卫所军队破天荒的出现了大量出战袭扰边敌的情况 。但这一切都在之后正德的离奇驾崩之后,都随着其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一系列努力一同烟消云散,难为人所知 。
第四,募兵换卫所
待到正德之后,被文臣选择登位的嘉靖皇帝,逐步加剧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倾向,明朝的武将的地位开始变得卑微,每每有战事发生,往往都是不懂战事的文臣在指挥,严重牵制了武将的战场决断能力,极大的影响了明朝武将作战积极性 。嘉靖八年,当首辅桂萼公布天下军籍时,全国卫所士卒竟只余97万,而明朝成祖朱棣时期可是拥有270万兵员的,这样一看卫所兵员已然只剩下三分之一,流失情况十分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