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明朝财税名臣周忱整顿江南税粮的故事 。
周忱是明朝前中期的一个财税名臣,出生在江西吉水,在永乐二年的时候成功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进士,第二年的时候,永乐皇帝朱棣挑选二十八位进士进入文渊阁读书 。而周忱虽然科举考试成绩一般,但他也想进入文渊阁读书,因为进去之后所有日常所需都是朝廷负担的,不用自己掏钱买 。
周忱大着胆子向朱棣毛遂自荐,永乐皇帝觉得他很有志气,便给他破例,让其进入文渊阁读书,后来得以被提拔为刑部主事 。
周忱是一个拥有经世才华的人,但他在官署内工作了长达二十年,一直都得不到升迁,因为别人根本就看不出他的才华,只有户部尚书夏原吉一人成功看了出来,在其举荐下被提拔为越王府长史 。
第一、江南地区的赋税问题
文章插图
到了宣德初年的时候,有人举荐周忱去当知府,然而夏原吉变得明确的反对,因为他认为一个小小的知府,并不能够让周忱充分地发挥才能 。
直到宣德五年的时候,宣宗皇帝朱瞻基因为江南地区的财赋一直都得不到有效治理,经常出现拖欠税负的情况,比如仅仅苏州一府,其累计拖欠的租税就已经达到了八百万石 。
自宋代开始,江南地区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财赋重地,如果连江南地区都收不上税的话,那么对于朝廷财政的压力,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
为此,朱瞻基需要派遣一个有才华的重臣前往江南地区治理财赋,大学士杨荣就此将周忱给举荐上去,于是乎朱瞻基将周忱升为工部右侍去巡抚江南各府,总督税粮 。
周忱来到江南一带后,访问了很多父老乡亲,询问他们为何什么要逃税,他们的答复都是地方的豪户们都不肯承担加耗,所以这些加耗只能由普通老百姓来承担,普通老百姓承担不了,所以就只能选择逃亡来躲避税赋,这些的人一多,税额自然会出现很大的空缺 。
其实,这个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太祖皇帝朱元璋时期,在其打天下的过程中,由于江南地方的老百姓普遍支持张士诚这个割据势力 。等到朱元璋消灭张士诚的时候,怀恨在心的他便在选择在当地惩罚性地科以重税 。
要知道在明朝前中期,朝廷规定百姓在交纳赋税的时候,必须交纳实物 。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实物在运输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损耗,所以在实际缴纳的时候,需要根据距离的远近,加征一定数量的耗费,也就是所谓的加耗 。
在洪武朝和建文朝时期,朝廷的都城在南京,距离江南地区比较近,这个加耗还比较低,老百姓还能够勉强承担,所以没有出现逃税缺额现象 。
到了永乐朝时期,朱棣选择将都城迁往北京城,这距离变远了这么多,江南地区的老百姓所需要承担的运费和加耗费都变多了不少,老百姓就负担不了,由此便出现了大量拖欠和逃避赋税 。如此一来,江南地区就变成徒有重税之名,但实际上每年收上了的赋税十分少 。
第二、通过下调税率来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忱先是根据实际情况下调到了一定程度的税率,来减轻农民的负担 。然而如果仅仅只是通过下调税率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话,也就是不会酿成让朝廷无比头疼的大问题了 。
前文说过,江南地区是朝廷税收重地,如果税率下调太多的话,朝廷收不少税来,会造成很多的损失,让窘迫的财政难以运行 。所以周忱下调税率的措施,很快遭到户部尚书胡濙等人的强烈反对,弹劾他变乱成法,沽名要誉 。
文章插图
第三、通过创平米法和建济农仓来解决问题
所以,税率只下调了一点,就推行不下去了,为此周忱只能另想方法,很快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叫作平米法 。
所谓的平米法,就是周忱统一公布了“耗米”的征收比率,每户老百姓需要缴纳多少耗米都明明白白地计算出来,不让地方豪族富户随意把加耗摊派到普通老百姓身上 。同时还规定将各府县的运输成本和加耗都一并给平均了 。部分地区的耗米压力得以被均摊出去 。
周忱的“平米法”,并没有在整体上降低江南的赋税总额,所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因为朝廷该收多少税收,还是收多少税收,没有丝毫的影响 。
此外,周忱还在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区开设济农仓 。每一次统一征收的耗米如果有出现的多余的话,就会将这多余的部分放进济农仓里,可以作为第二年的耗米使用,以此来减轻农户的负担 。同时如果遇到灾荒的时候,济农仓里的粮食也可以拿来作为应急的赈济粮食,也可以借贷的形式,提供给需要急用的农户 。
- 解密:明朝是如何防治各级官员车马腐败?
- 明朝七卿指的是什么职位?权利大吗?
-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汉服西洋美女油画像
- 解密:明朝的自由撰稿人群体为何频出老寿星?
- 宋朝名臣包青天包拯死后成为阴间的阎王
- 明朝制造世界上首颗水雷击沉日本大型战舰
- 明朝后期皇帝寿命不长:因永乐帝朱棣有遗传病?
- 崇祯皇帝为何要凌迟处死明朝功臣袁崇焕呢?
- 明朝灭亡和宦官多多少少有关 清朝对宦官究竟有多严格
- 明朝科举主要看颜值:人长得丑最终榜位就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