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家暴小程序的年轻人( 三 )


求助家暴小程序的年轻人

文章插图
小程序上线一个月后的统计数据:紧急救助金申请者的身份比例情况 。受访者供图
目前 , 秦茗已经进行了三次心理治疗 。
在李莹看来 , 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适合为家暴受害者提供服务 。她认为 , 一些心理咨询师如果没有受过家暴的实操训练 , 很难给出合适的回答 , 会无意识地认为受害者有过错 , 要求受害人去改变 , 而没有看到施暴人才是暴力之源 。“施暴人不改变 , 就不可能改变这种权力控制关系 。”
当李莹决定是否和一个心理咨询师合作时 , 她常常会问对方一个具体案例 , 以此来检测对方是否符合需求 。比如问:当一个家暴受害者因为唠叨频繁被家暴 , 心理咨询师如何开展工作 。李莹遇到的一些咨询师会答:既然唠叨是受暴的原因 , 会尽量让受害人改变沟通方式 。李莹继续追问 , “不唠叨但是可能会因为家务或孩子问题继续施暴 , 该如何?”这时候一些咨询师会陷入沉思 。
在家暴服务过程当中 , 李莹说 , 其中有一个禁语是 , “他为什么打你?”因为这个“为什么打你”的背后就是“你做错了什么” 。而任何过错都不是施暴的理由 。
求助家暴小程序的年轻人

文章插图
李莹律师回访家暴受害人 。受访者供图
8月18日小程序上线后的一个星期 , 迎来了求助峰值 , 每天都有30多人进行家暴求助和咨询 , 三个月过后 , “传播的涟漪似乎停止了” , 每天的求助数量在10人以下 。
为了更下沉 , 为了触达更多农村地区的中老年妇女 , 王卓盈在短视频平台上私信了20多位农村网红 , 希望他们能帮忙推广 , 她添加了对方的商务微信 , 但一听说是公益的 , 对方就回“那下次再聊” 。
另一边 , 留言中有大批年轻人想当志愿者 , 李莹公布了邮箱 , 收简历 , 面试 , 组织培训 , 目前源众汇聚了近200名大学生志愿者 。
志愿者张馨元是一名政治学的大三学生 , 目前她是源众原创文章的写作者 , 加入志愿团队的原因是 , 当时刷到微博时 , 她身边的好友正在陷入母亲被家暴的困境中 。
在培训的过程中 , 她学习到精神暴力也是家暴的一种 , 她把学到的东西对应到父母的婚姻中 , 发现了长期以来拧巴关系中的症结 , 她把思考和母亲分享 , “结果我妈她挺不理解 , 她觉得她遭受到的语言贬损都是正常的 。”
求助家暴小程序的年轻人

文章插图
9月2日周五晚 , 志愿者团队进行了第一次线上见面会暨《反家暴法》培训会 。受访者供图
张馨元把小程序转发给了母亲被家暴的那位好友 。她觉得 , 首先要做的 , 就是先把这个声音传递出去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替母亲求助 。
一位女儿在留言里说母亲长期受到父亲家暴 , 她留下了母亲的联系方式 。当李青回访时 , 这位母亲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 等李青阐明了回访的原由和女儿的留言内容 , 这位母亲的态度很排斥 , 只留下一句话 , “我们暂时没有需求” , 便挂断了电话 。
李青感觉到两代人的观念差异 。另一个案例更加紧急 。后台留言显示 , 母亲长期遭受家暴 , 走投无路之下自杀 。李青迅速与对方取得联系 , 当时受暴女性正在医院抢救 , 身边围绕着亲戚 。
但求助者毕竟不是当事人 , 律师能做的首先是征询当事人的需求 , 是否需要申请紧急救助金或者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求助者和李青说好 , 等母亲清醒之后再联系 。但第二天晚上求助者跟李青说 , “不需要帮助了 , 不离婚了 , 亲戚来了又劝下来了 。”
一场对未成年人的实时援助
8月23日 , 一起家暴事件正在发生 。女孩青青(化名)搜索到小程序 , 拨打过来电话的第一句就是 , “你们能不能帮我跟警察说一下 , 如果他们不把我带走 , 我会被我爸打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