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易患的土传病害有哪些,该如何有效预防?( 三 )


4、采用药剂防治 一是在得病前提早预防 。要改变过去见病喷药或发病高峰期喷药的做法 。枯萎病的高发期是在棉花现蕾前后,一般在6月中下旬,若此时降雨量大,有利于枯萎病的大面积流行,因此在6月上旬就应该用药防治 。黄萎病的高发期是在棉花花铃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此在7月中旬(若之前有大雨,雨后应立即进行防治)就应该用药防治 。当前防治最佳时机已过,在今后的生产中应重视这一点 。一般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克黄枯、枯黄基因素、棉花三清等,并加营养调节剂如:磷酸二氢钾、硼锌肥、天丰素、鱼蛋白等,每次喷药间隔5-7天,连喷2-3遍,可有效预防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 。二是得病后合理用药 。发病初期喷施黄腐酸盐、枯黄沙星、克菌、多菌灵、棉铃宝等杀菌剂加营养剂保护治疗;重病地块用菌绝灌根,还有棉枯净等效果显著 。目前市场上杀菌剂、营养调节剂种类繁多,具体要自己掌握 。总之,田间药剂防治按照预防为主、营养壮苗、治疗康复的原则,坚持高效杀菌剂与营养剂配合施用 。
棉花黄萎病怎么防治?
(1)搞好病害产地检疫 。棉花良种厂、良种繁殖基地以及供种单位均需要在生长期进行产地检疫 。凡种子生产田黄萎病病株率超过0.1%的,一律不得作为种子用;发病率低于0.1%的,要及时拔除病株 。调入疫区的种子要进行抽样检查,使用带菌种子要先用多菌灵胶悬液处理14小时 。(2)选用抗病良种 。在防治黄萎病的措施中,选用抗病种子或耐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 。生产上可采用中棉所系列、鲁棉研系列等品种 。(3)带菌种子处理 。硫酸脱绒后每千克用五氯硝基苯250毫升拌种或直接应用药剂浸种 。现普遍采用的是种子包衣装袋法,比较简便使用 。(4)棉田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防病的最有效的措施 。尽管黄萎病菌的寄主植物有很多,但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都不受黄萎病菌为害 。轮作方式可为棉花—小麦—玉米—棉花 。一般在重病年份经一年轮作,可减少发病率13%~26%,二年轮作减少发病率37%~48% 。(5)深翻棉田土壤 。棉花黄萎病菌主要分布在棉田0~20厘米耕作层的土壤中,而病菌侵染棉花的根系70%~90%也集中在20厘米以上,只有10%在20厘米以下 。所以,土壤不翻耕置换,黄萎病侵害势必加重 。深翻土壤,除减少耕作层菌量,减少发病株率和减轻发病程度外,耕作层中的病株残体和致病菌在深层土壤也加速消解,对健化土壤有着重要意义 。
深翻20厘米比深翻10厘米发病株率下降22.5%~25.0%,病情指数降低10.62%~16.88%,若翻耕深度加深30厘以上,防病效果更为显著 。(6)使用无菌肥料 。棉花黄萎病株以及其他寄主植物病株残体,往往作为沤制有机肥料的材料,一般对病菌控制不利;未经充分腐熟施于棉田,等于人工向棉田接菌,发病株率可达84.8% 。一经高温沤制,温度保持60℃,维持一周时间,病菌会相应的被杀死,施入棉田,无病株出现 。棉子饼和棉子壳也带有大量病菌,不能直接作为肥料施入棉田 。氮肥有抑制黄萎病菌生长的作用,钾肥有助于减轻病害,磷肥的作用取决于氮和钾的水平 。一般以1∶0.7∶1的配比,对控制病害、增加产量是有效的 。(7)棉田灌排配套 。应改大水漫灌为细流沟灌,发病可降低50%,水流上游比下游发病轻 。对黄萎病来说,及时排水可能更重要,要做到灌、排配套 。(8)清除病株残体 。减少土壤中黄萎病菌积累、繁衍的最有效方法,是将间苗、定苗和整枝打杈的枝叶及时携带出棉田以外集中处理;及时清除棉田中的残枝落叶,就地或田外集中烧毁,发病株率可降低31.2%~50.3%,防治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