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四川人饮食以蜜甜为主人口锐减转型吃辣

“有什么,吃什么”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你所能摄入的食物必然是你能获得的食物中的一部分 。然而,这里想表述的不止于此,事实上,你的口味偏好也很可能是历史上某些时刻的资源条件所决定的,川菜的口味变迁和形成历史可为佐证 。
时至今日,川菜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国内最流行的菜系 。如果我们根据“大众点评”网上的各种菜系的餐馆数量看,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里,川菜馆在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城市里数量居第一,而在其他所有城市都居第二位,仅次于各地的本地菜馆 。而今日川菜正是以麻辣为鲜明特色,这也反映了今日中国人对于麻辣口味的偏好的增加 。很多人会以为麻辣是川菜自古以来的味觉特征,却不知历史上的川菜口味并非如此,而现代川菜直到清末民初味觉特征才基本定型 。这种偏好转型的背后实际上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力 。
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蓝勇先生考证,唐宋时期四川饮食以重蜜食甜为主 。如《蜀中广记》卷64称“蜀人作食喜煮饴蜜以助味”,“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用蜜,客多不能下箸” 。陆游《饭罢戏作》有“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其中的“橙薤”就是用金橙切成细丝和酱的调味品 。这些表明唐宋时期四川饮食风味以甜为主 。这与当时四川蔗糖业的发达有关 。宋人苏颂《图经本草》记载“炼沙糖和牛乳为石糖,即乳糖也,惟蜀川作之” 。宋人王灼《糖霜谱》提及“糖霜,一名糖冰,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之,独遂宁为冠”,其中广汉和遂宁均属四川 。宋代四川遂州冲积平原有的地方四分之一的土地都用于种植甘蔗,遂州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糖霜生产基地 。用乳糖制成的“乳糖狮子”成为西川的进贡品 。砂糖在明代流行四川的“川猪头”和黄粑中均是重要调料 。这些记录表明,在清代以前蔗糖是川菜的一种主要调味品 。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战乱大量损耗了四川人口 。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人口也仅为300万,崇祯三年(1630年)四川人口总数据估计大约达到735万,勉强达到宋代鼎盛时期水平 。而明末清初四川几经瘟疫、旱灾与无休止的战乱,人口锐减,据权威估计,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川残存居民仅有50万左右 。到了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四川全省丁额只有1.6万,约与东南省区一县相当 。蔗糖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作物,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的急剧下降对此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到了清朝中前期,不仅四川只有少数地区种植甘蔗,而且许多清代所修县志均记载广东移民引入甘蔗,今日四川的蔗糖主产地与唐宋时期甘蔗主产地也有着显著不同 。这些都表明,四川本土原有甘蔗种植生产在明末清初完全毁灭,清朝的四川蔗糖生产完全属于另起炉灶 。自然而然,由于蔗糖生产的中断,宋明时期大量使用蔗糖的传统菜品随之失传,到了清代蔗糖也不再成为川菜中的主要调味品 。
清代中前期,重盐逐渐成为川菜的重要特征 。清朝乾隆初年四川罗江人李化楠所编著的饮食专著《醒园录》中收集整理了各种家常菜品制作中对盐和糖的使用状况 。在佐餐小食、荤菜和素菜三大类日常烹饪菜品中,明确使用食盐的菜品数量大大超过明确使用蔗糖的菜品数量,蔗糖使用仅在社会精英更有资格享用的蛋、乳、小吃一类中占优 。而且,食品制作中存在许多大量使用食盐的腌制菜肴,仅蔬菜腌制即有9种,占所有25种蔬菜制法的近40% 。这些都充分表明,在乾隆年间,食盐这种调味品在四川民间菜肴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重盐成为了清代中前期川菜的重要口味特征,而唐宋时期四川饮食的重糖风气已经几乎完全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