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拼音版 苏幕遮范仲淹( 二 )


“黯乡魂”三字,解为“思念家乡,黯然销魂”,或认为“乡魂、旅思是互文” 。这当然也是一种说法 。唐诗人储光羲《渭桥北亭作》诗:“乡魂涉江水,客路指蒲城 。”就是这种乡魂 。可是在此词中,却很难处理那“追”字 。按江淹《别赋》,先写“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再写“居人愁卧,恍若有亡” 。然后说:“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离梦”是一方,“别魂”又是一方 。范仲淹此词也是双方并举,所以句中用一“追”字 。这样来理解下片的开头,似乎更能贴近作者当时的心境 。)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不料非常短暂,而且还是梦中 。然而显然是有了那次梦中相会,才引起这样的渴念;而且还可见,没有这样的好梦,便只有无尽的思忆 。
“明月楼高休独倚”——看来又是“寻好梦,梦难成”,翻起身来,又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然而一轮明月,反而引起愁怀,所以又觉得“休倚”为好 。倚是难过,不倚也同样难过 。他在倚和不倚之间徘徊,真是“欲倚还休,欲休还倚”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终于还是“休倚”了 。回到室内,借酒浇愁,忘却这份相思,也解决倚和休倚的矛盾 。这该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吧!但那结果也不曾稍好一点 。酒立即化成相思之泪,泪比往常还更多了……
让我们再回环细读两遍:秋浓似酒,乡思又更浓于洒;梦魂难接,明月更增添相思之苦;于是酒人愁肠,不料酒却化成相思之泪,越发无法开解了 。
柔情似水,蜜意如绵,出自一位历史上有数的“名臣”口中,然而丝毫不曾贬损他那高大的形象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真是一语点破了艺术上客观和主观的微妙关系 。
酒,不过是千万客观事物中的一种,然而一旦进入愁人的肠中,却化为主观的相思了 。一切自然景物不是也有同样的转化能力么?懂得酒可以化成相思泪,甚至“酒未到”也可以“先成泪”(见范仲淹《御街行》),景与情、物与我,在文艺作品中怎么可以截然分割呢?
分析情景关系 。
这首词先从写景入手,写出很典型的高秋景色,境界开展阔大 。这种开阔的境界,却用那句“山映斜阳天接水”为关捩(lie4转动,拨子转入 。关捩,机轴,机关 。比喻要义,原则 。)“芳草无情”,轻轻传出作者思乡的念头,景与情之间的衔接是非常巧妙的 。“芳草”无情而人有情 。无情的芳草能远出斜阳之外,伸到自己的故乡;而人呢?富于感情的人反而不如芳草!这正是人生最无法开解的憾事 。这里已不是写芳草斜阳,而是强烈地抒发沉重的怀人之情了 。
下片在抒情中进一步刻画作者本人的形象 。那思乡的梦魂,那梦里的欢笑,那倚楼的孤影,那带酒的泪痕,都是竭力渲染勾勒人物,让他的形象鲜明而突出 。
在抒情与写景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我国古典诗词的特长 。它很值得我们从中汲取经验 。
三 。范仲淹《苏牧者》赏析
四 。范仲淹《苏帘罩》赏析
此词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主题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的离愁恨范畴,但意境的广度在这类词中并不多见 。
上一部写的是秋景,很美很远,很黑很想家 。之一句是“蓝天黄叶地”,即从大处看,浓墨重彩,呈现出空湛碧与大地之橙的崇高境界,没有写秋景的衰败 。
“秋满波光,波冷烟浓”,从蓝天广田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指的是蓝天黄叶 。这片明亮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延伸,连接着天地尽头的西门秋江 。江浪上,笼罩着这层翠绿色的寒烟 。
“山映夕阳水,草无情,连夕阳外也 。”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山,蓝色的远空连接着秋水的绿波和忧伤的小草,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夕阳无法反射的地平线 。这三句话通过夕阳和芳草进一步连接了天、地、山、水,景色从视线延伸到想象的地平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