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宁王朱棣为什么不愿做藩王却要起兵谋反?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朱元璋为了把皇太孙朱允炆推上皇位,把各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规定他们不能随意进出封地 。一来可以帮助建文帝固守边疆,二来可以防止藩王们起兵造反 。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完备无缺的方案,但是不料,建文帝登基的那年七月,公元1399年,朱棣便以“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 。”为理由,在北京起兵反叛,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朱棣放着这堂堂的藩王不做,却要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道路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吧 。
【揭秘:宁王朱棣为什么不愿做藩王却要起兵谋反?】第一,姚广孝的鼓舞 。马哲里面说外因(周围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朱棣身边的谋士姚广孝吧 。姚广孝,史书上记载此人三角眼,面若病虎,乃是相貌丑陋,狡猾凶狠之人 。他是朱元璋安排给朱棣的主录僧人,平时帮助他做一些法事 。姚广孝的法名叫道衍,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说此人在84岁临死之前,要求朱棣放了建文帝的主录僧人宗泐和尚 ,朱棣答应了 。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僧道衍是本是读书人,生长在元朝末年,这人屡试不第,感觉前途失意,便出了家 。出家后却仍然关注天下大事,是个胸怀大志,一心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 。朱棣21岁就藩北平之时,道衍和尚主动要求跟随朱棣一同去北平 。朱棣有些纳闷,道衍和尚说了一句,我要留在你身边,我要送给你一顶白帽子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朱棣本身是藩王,“王”字上面要加一个“白”的帽子,就是“皇” 。朱棣听后,大惊失色,不料眼前的道衍和尚竟然说出这等叛逆的话来,但是随后两人一拍即合,一同上了北平 。
姚广孝还推荐了好几个人到朱棣身边,其中一个叫袁珙,史书上记载说袁珙第一次见朱棣的时候,冲过去就趴在地上说:“大王,您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朱棣很纳闷,两眼望着他 。袁珙继续说道:“我看就相貌不凡,将来年过四十之时,胡须过胸,你就能登上皇位了 。”朱棣听了连忙说道:‘这个话可不能随便说!“虽然朱棣嘴上叫别人别说,但是恐怕他内心深处一直是这样想的吧 。
我一直觉得这姚广孝并非贪图富贵的人,史书上记载朱棣举兵成功,登基为帝之时,曾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 。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你说这样一个不贪图富贵的人,却要主动鼓舞朱棣谋反,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姚广孝是因为想名留青史,想证明给天下人看,我虽然屡试不第,但是我却是个人才,可以帮助别人取得天下 。我个人觉得这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惜挑动别人造反,致死天下大乱,没有菩萨的慈悲心肠,不是出家人所为 。
二是文帝削藩 。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说有一次,朱允炆问朱元璋,说分封诸王后,叔叔们帮我镇守边境,边境自然无事,但是有一天叔叔们要是起来闹事,我该怎么办?朱元璋听后,无言以对,反问了一句朱允炆该如何处理?朱允炆静静地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只能派兵讨伐了 。朱元璋闻言后,沉默了一会,淡淡地说“无以易此矣”,意思说也只能这样了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朱印文对诸王还是极为担忧的 。
朱允炆一登上大位后,便和文臣们一起商量削藩的问题,削藩怎么削比较妥当?最后,他们决定先由易变难,先削周王,因为燕王实力最强,而且是藩王之首,他们不敢拿燕王先下手,但是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然后再削齐王、代王、岷王、湘王 。这些藩王在封地里平日里为非作歹,劣迹颇多,朝廷手中掌握证据罄竹难书,所以不到一年之间五个王死的死、废的废,一时之间,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