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歌颂元朝并愿意承认其正统地位

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 。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 。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 。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 。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
【朱元璋为什么歌颂元朝并愿意承认其正统地位】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 。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 。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
网络配图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 。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 。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 。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 。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 。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 。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 。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
元朝的统治是受命于天,光明正大,理所当然 。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但将元灭南宋后的几十年视为正统,且将元、宋并存的十几年亦视为元的正统 。不止于从天理的角度承认元朝的合法性,朱元璋还从个人感情角度,表达对元朝统治的感恩戴德之情:“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
网络配图
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由于军政繁杂,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 。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 。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那意思是说,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还活得了吗?
原来朱元璋读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也就是说,与老百姓相比,国君最不重要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就是说,国君对大臣礼貌,大臣也对国君尊敬 。若国君视大臣如粪土,则大臣也视国君如无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