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屈原历史故事 屈原时期的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 )


屈原的悲剧还在于他文人式的忠诚 。
无论是愤怒还是怨恨,诅咒还是哭泣,屈原对君主的忠诚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死证明了这一点 。这源于他的封建传统和传统文化,源于他的政治理想对专制统治的依赖,源于他对王权的忠诚和臣服,源于他的政治道德和个人操守 。有人说他为才所困,为情所惑,这实在是低估了屈原 。屈原的眼界和胸襟是同僚所不及的,除了他有一个文人的精神和弱点,崇文而不崇武,有大志向而无小谋略,没有革命的勇气和能力,没有对张开双臂响应的人的号召力,没有敢在楼阁里说话和敢于暴露自己的勇气 。他把所有的理想寄托在一个国王身上,却看不到时代的潮流,朝代的更迭,社会的规律,人民的力量 。他对国王的忠诚,显然是一种文人斗争,是当时磨不掉的胎记 。
屈原的自净、自决、自净的精神,是换不来人间的清净的 。他投河自尽,无疑是扔进黑暗、腐朽、窒息、昏厥的帝制、污秽的官场的人体炸弹 。它有令人震惊的咆哮,但它只是一种声音 。毕竟不利于国内政治矛盾的缓和和消除,不利于民生的改善和楚国命运的复活,更无力撼动古代封建专制的沉重铁板 。他用自杀的方式,为一个国家的衰落画上了不祥的句号,涟漪波及中华民族2000多年 。
屈原从政治的巅峰,从一个政治家到一个孤独的学者,从一个理想的狂妄到一个惨淡的现实,陷入了人生的困境 。这种差距使他的思维从宽泛走向单一,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灵性走向固执 。眼看楚国就要灭亡,他又不愿意接受秦国即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崛起和躲藏之间做出痛苦而尴尬的选择 。其实这是中国第一次意识到统一前夕的无谓挣扎 。一切都会在历史的车轮前被碾压 。屈原莫名其妙地充当了节气角斗士,既可敬又可怜 。为一个不配的政治制度而死,是屈原的局限,也是他的悲剧 。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滴泪 。
中国文化的精神巨雕
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应该向比他大210岁的孔子学习 。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不想被重用,就是白白被利用,而是抑郁 。但他看清楚了现实的无奈,也没有过多抱怨 。轻叹之后,他一头扎进古书古诗词,整理古代经典思想,融会贯通,创造出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思想就像一轮明月,映照着2500多年人类文明的长河 。在人类文明史上,孔子是影响最深远、影响最深远、影响最广泛的思想家 。在奠定较高的历史文化水平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精神层面,这是后人无法比拟的 。苍天有眼,巨人如风 。当一扇门被关上时,它会轻轻地为你打开一扇窗 。只是屈原没有听到风吹窗户的吱嘎声 。其实生活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
屈原的刚柔并济,既是民族的骨气,也是民族的性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巨雕和英雄史诗 。
我之所以感谢司马迁,是因为他敢于真实客观地评价屈原 。作为屈原这样一个不成功的贬谪官员,在当朝史家的著作中很难说实话,就像中国历史上很多被抛弃的文官武将的评价一样,历史就是胜利者的历史 。然而,司马迁却不同 。他站在汨罗江边,在屈原愤然投江致敬150年后 。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 。他同样富有,同样热爱家乡和祖国 。他大声朗读屈原的诗词歌赋,志趣相投,缅怀英雄,流下热泪,这也是他笔下的屈原如此真实,充满活力的原因 。司马迁的哭泣是屈原溅起的一滴水,是延续古今情怀的一股清流 。因为25年后的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醴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出于同样的悲剧,同样的悲伤,发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慷慨悲歌 。我觉得司马迁应该把屈原的死看得很重,而把自己看得很轻,因为他要保留历史,记录包括屈原在内的悲剧英雄 。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也应该向比他小210岁的司马迁学习 。孔子,屈原,司马迁,各有所志,是中国精神的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