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屈原历史故事 屈原时期的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 )


伟大的悲剧英雄
忠勇,一叹千年!
一声叹息一声叹息 。屈原一跃而起,把自己定格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
楚国社会千疮百孔,政权昏暗腐朽摇摇欲坠,政治生态险恶,官场上没有什么清正廉明,这让屈原感到生不逢时 。他的见识被国王视为粪土,他的才华被无能的人羡慕 。“上官大夫同列,争宠伤能 。”楚怀王授权屈原负责起草国家宪政秩序,但屈原的草案未定,“上官大夫看了就想拿走,屈平没有”,于是上官大夫诬告屈原到楚怀王,使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是心魔的“羡慕嫉妒恨”害了一代忠臣良民 。
更可悲的是,屈原遇到了两代昏君 。
兵临城下,危在旦夕,而却屡屡中了张仪的计,与齐国断交,恼羞成怒,不讲信义 。他贪婪,自私,目光短浅,最后无奈,求助无门 。被晾在一边的屈原看到了楚与齐断交的严重后果,反抗无效 。而是被朝廷驱逐,漂流到汉水以北 。后来,楚怀王终于被秦国困住,死在了另一个国家 。被流放的屈原“关心楚,关心王”,对先主的去世感到痛心,更对不上进、无所作为的新主感到痛心,对新主任由满清奸臣祸国殃民感到愤怒 。项王就更小心眼了 。一怒之下,他把屈原赶到了更偏僻难行的江南 。屈原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以辞赋为题材写了一系列政治诗,执着地诉说着他爱民、救国、济世的爱国情怀,坚定地表达了他复兴楚国的梦想 。无奈,在谄媚秦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楚国也是精疲力竭,奄奄一息 。公元前279年,秦国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白攻楚国,引水填城,淹死了楚国几十万军民,攻占了屈原的出生地和楚国的都城 。次年五月初五,著名爱国大臣屈原投江自尽,留下千古恨,千古怨,千古挽歌 。
这是中国官员几代人一直追求的繁荣环境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本质上是君王之间的博弈和对抗,一个国家的强大取决于一个君主的高明 。屈原经历了三代君王,侍奉了两代君主,但每一个都更加昏昏沉沉,素质低下 。楚怀王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不忠,政治品格差,政治智慧低,这使得楚国的衰落不可避免;项王在政治智慧上更是不讲道理,装聋作哑,纵容反派势力,使楚国进入加速灭亡的快车道 。两朝昏君普遍被量,是楚国的不幸,也是屈原的大不幸 。作为一个政治家,屈原由明变暗直至败亡,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
屈原的悲剧还在于他自己的无知 。
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很难得到回报,除了嫉妒和被小人陷害 。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和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的统治 。以屈原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与国王的矛盾,是改革与保守主义、民权与君权、权利保护与专制、分权与集权的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是其改革思想与王权意志、国家利益与统治集团利益的矛盾冲突的深刻反映 。而且这些矛盾在内忧外患中迅速发酵、激化、升级,使得社会解体迫在眉睫 。外有强梁,虎豹,内有蚁蛾 。风雨飘摇的楚府不会倾覆是有原因的吗?屈原激情四射的救亡图存,无疑是要成为矛盾的一方——这是一个弱者与腐朽势力和利益集团的对抗,而弱者书生要对抗的是车,这是他的天真、无邪、单纯 。面对外部腐败、内部腐朽的统治制度,屈原没有跳出专制权力的藩篱,号召人民破坏专制统治 。他不像70年后的农民陈胜、光武那样勇敢,不像楚王后裔项羽那样豪迈,不像流氓无产者刘邦那样肆无忌惮 。这三群人都是楚人后裔,互相争斗,三年灭秦,应验了屈原同时代的先知“虽有楚三家,必灭秦”的预言 。脱离了政治体制让他失去了权力,脱离了普罗大众让他失去了根基 。屈原的挣扎无异于抓住自己的头发往上拉,即使拉出来也无济于事 。这是一种不完全的反抗,但反抗总比不敢反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