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里面,廉颇老矣,得不到君主的信任,而不被重用,寂寂终生;李牧一腔热血,尽洒疆场,却被一计反间,自杀而亡;白起闻名古今,功高震主,也被帝王赐死 。这四大名将里面,大部分都是死于君主的猜忌,只有王翦一个人得以善终,不得不佩服王翦,看来王翦并非只是一个只会打仗的莽夫而已 。
王翦,其出生年月不详,战国时期秦国人,年少爱读兵书,比较年轻的时候,就进入了军营 。王翦出身并非贵族、宗室,他早年生活清苦,在军中是从无名小卒做起的,王翦做事沉稳,有谋略 。因而受到了白起的注意,并把他推荐给了秦昭王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稳“都是王翦作战的特点 。他以智谋出名,秦始皇曾将王翦视作自己的老师 。可知,王翦是最有头脑的将领之一 。
王翦不仅在军事上有所成就,他还会揣度帝王之心 。王翦在秦昭王、秦庄襄王时期都默默无闻,一直到了秦始皇时期,他才得以崭露头角 。而他在秦始皇执政的前期则主要致力于对付赵国,赵国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赵国此时的大将时李牧,李牧和王翦可谓是旗鼓相当,双方人马达到后便摆开阵势,却不急着进攻,就这样干耗着,李牧带领的赵国军队,王翦是没机会占到赵国便宜的 。相反,这样僵持下去,只会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 。
此时的王翦为了能够战胜赵国,采用了副将李信的反间计,他先向李牧通信表示和好,李牧自然也希望休战,二人便一直都保持联络,王翦再用重金贿赂了赵王心腹,让他诬告李牧与秦军谋反,赵王信以为真,派人代替了李牧,并示意李牧自杀,李牧便这样被杀掉了 。而此战当然是王翦胜利 。
后期对付楚国时,王翦也是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头脑,他知道楚国是个大国,难以攻克 。
灭楚之战简直和灭赵之战如出一辙,公元前225年,秦王决心攻楚 。当时楚国地大物博,虽然丢失了传统强国的地位,楚国的实力仍不可小视 。秦王发兵之前问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 。李信十分自信地回答:”不过二十万尔! 。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以臣之见,非六十万人马不可 。”秦王吓了一跳,六十万大概是倾尽了秦国所有的兵力,秦王以为王翦怯战,便没有采纳王翦的建议,转而相信了李信 。王翦不便说什么,因为这个原因告老还乡 。
后来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到了楚国,因为轻敌而大败,这个时候秦王才又回去找王翦出山,替王翦凑足了六十万大军 。
此战王翦同时展开了两条战线:政治上,向秦王求田乞舍,以此显得自己胸无大志、没有野心,不然秦始皇怎会放心交付六十万大军;军事上,养精蓄锐,等待战机,果然一举获胜 。
王翦一生战绩自然比不上白起那么显赫,他属于大器晚成,帮助秦始皇平定六国,功高震主,却能够得以善终,终究是因为他过人的政治头脑,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善于揣摩帝王之术得以善终 。
【王翦为何有很好的结局?是因为他会揣摩帝心吗】
- 朱元璋为何要杀戮功臣难道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 能文能武的大将军韩信为何当年靠蹭饭度日
- 汉武帝最中意的太子为何会自杀?巫蛊之祸最终成为其在历史上的污点
- 皇太极为何会被称作马背上的多情天子?
- 除了刘禅外刘备还有三个儿子 刘备为何会传位给刘禅
- 关羽逃亡时刘封为何见死不救 诸葛亮为何建议赐死刘封
- 刘备临死前有想过要杀诸葛亮吗 如果有刘备为何没有行动
- 身为一代皇帝有自己的陵墓 武则天为何会和李治合葬在一起
- 养生壶烧水水开后还有很长时间才跳如何设置 养生壶烧水有水垢吗
- 揭秘赵飞燕为何能迷得汉成帝晕头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