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训练又分为:军事训练和思想训练!军事训练 , 其目的是增强士兵们的军事素质 , 提高战斗力;而思想训练 , 则是让士兵们遵守纪律 , 团结一心 。
所以 , 相较于元朝军队和各个地方割据武装来说 , 朱元璋的军队是一支遵守纪律、战斗力强的队伍 。
明朝著名开国将领胡大海曾说:“吾武人不知书 , 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 , 不掠妇女 , 不焚毁庐舍 。”而这 , 也正是朱元璋队伍得民心之所在 。
“得民心者得天下” , 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强权也许能取得天下 , 但却不长久 , 得到民众的支持 , 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之法 。
文章插图
第三、正确的战略方针
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非凡军事才能之人 , 而这一点 , 主要表现在他善于运用战争动员的手段 , 以及独特而正确的战略方针 。
其中 , “战争动员”是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每次征战前 , 朱元璋都会对将领和士兵进行动员 , 主要分为:明确战斗目标、交代具体任务、说明步骤、鼓舞士气、申明纪律 。此外 , 朱元璋也会解答将领的疑虑 , 统一认识 。
每次战役开始前 , 朱元璋都会亲自做战斗动员 , 以至于他的部队在战斗中 , 敢打敢拼 , 不畏生死 , 给予了敌人沉重打击 。
当然 , 除了对将领和官兵进行动员之外 , 发布檄文 , 也是战争动员的一种方式 。
比如朱元璋在讨伐张士诚时发布的《平周榜》 , 进攻大都时发布的《谕中原檄》等 , 都堪称“大手笔” 。
檄文的发布 , 往往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 , 既可以壮大自己队伍的声势 , 又可以使敌军气馁 , 闻风丧胆 。
檄文中都会宣示战争的动因 , 表明自己是吊民伐罪之师 , 从而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 。
其次是独特和正确的战略方针!
兵法云:远交近攻、避强击弱;朱元璋在对待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略上 , 从二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 先攻打远方强大的陈友谅 , 再攻打近处相对弱小的张士诚 , 结果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
此外 , 朱元璋还擅长利用矛盾 , 对敌人各个击破 。
【朱元璋出身贫民 朱元璋是怎么建立大明江山的】比如在朱元璋讨伐张士诚时 , 最担心的就是元朝军队南下 , 一旦腹背受敌 , 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 , 他就不断利用元朝内部矛盾 , 于扩廓帖木儿通好 , 从而孤立了张士诚 。
因此 , 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 , 也是朱元璋胜利夺取天下的一大重要原因 。
而这也告诉我们 , 在做某件事情时 , 选择正确的方向 , 使用正确的方法 , 比起一味地埋头苦干 , 要强得多 。
文章插图
第四、注重战时经济
在元朝末年时期 , 由于连年的战争 , 致使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损害 , 农村缺乏劳动力 , 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再加上水利失修 , 残垣断壁的破败景象随处可见 。
因此 , 当时各个割据军阀之间的军事较量 , 最终也都将反映在经济实力的较量上来 。
最初的时候 , 朱元璋的军队在出征时 , 军士概不支粮 , 而是进入到敌境后进行“捎粮” 。
所谓“捎粮” , 也叫“寨粮” , 就是由当地百姓缴纳粮草 , 以供军队使用 。尽管这种筹集粮草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益处 , 但其弊端更大!
首先是害民 , 其次是难以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 。
等到下集庆后 , 朱元璋推行“广积粮”的措施 , 于至正十六年 , 设立营田司 , 除了负责修堤防、管水利外 , 其主要任务是带领各地戍守将领开荒屯田 。同时又鼓励农民各还乡土 , 进行耕桑 。
这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因此在四年后 , 也就是至正二十年 , 朱元璋就下令废除了“捎粮” 。
- 朱元璋长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朱元璋长得丑是真的吗
- 朱元璋把它列为不征之国,朱棣一气之下直接把它灭了
- 朱元璋竟有四个名字?一般人都只知道其中两个
- 揭秘朱元璋如何用高招让贪官污吏惶惶不可终日?
- 他是朱元璋最惧怕的渔夫为什么会被射杀江中?
- 我们天天用的一个字,朱元璋最忌讳,谁用砍谁头
- 朱元璋为什么给朱檀恶谥?朱檀的陵墓有何诡异之处?
- 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个怪癖,明明可以酒池肉林却
- 陈友谅才是明太祖朱元璋真正的对手,心狠手辣最终死于非命
- 刘伯温毕生心血著称此书,朱元璋一辈子都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