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嚣张的臣子,专政独权让全国都知道皇帝也得排在他后面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后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 。在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的乃是著名的赵国公长孙无忌 。
然而使我不解的是在贞观年间历任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等要职的长孙无忌最后的下场却极为凄惨,显庆四年(659)四月,因为一场朋党案长孙无忌被牵扯进来最后被逼自杀 。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
传统史学家一致认为,长孙无忌之死是千古奇冤,他的死是永徽年间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导致武皇后的报复 。长孙无忌有没有谋反呢?从史料记载分析是没有的 。因为就在长孙无忌去世十五年后,在上元年间唐高宗给长孙无忌平反,并允许其孙长孙异世袭他的爵位,并且允许其陪葬昭陵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长孙无忌好像确确实实被冤枉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岳飞袁崇焕一类的悲剧人物,事实归真如此吗?佛家讲究因果报应,种下好因得好果,种下坏因自然结坏果 。长孙无忌最后的结局自己一手造成 。理由如下:
第一,长孙无忌为人果断残忍决绝,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
长孙无忌第一次在历史舞台公开亮相还是唐太宗时期,那场著名的血腥和杀戮并存的“玄武门政变”,长孙无忌和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再加上李世民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两个人的关系自然非同一般 。正是有这样一个身份,在秦王和太子建成的储位争夺战中,力挺秦王,让李世民最终敲定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所以太宗对左右如是说:“吾有天下盖公之力也” 。政变结束后,长孙无忌又坚持除恶务尽,把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子嗣十余人全部杀死 。由此可见长孙无忌是何等的决绝干脆 。
▲玄武门政变
第二,长孙无忌私心过重,私情大于国家利益 。
贞观后期,围绕皇位继承人问题诸皇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最终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双双被废,晋王李治这个从未参与到夺嫡大战的皇九子,由于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最终雄飞高举,成为太子 。然而虽然李世民立了晋王李治,由于晋王性格仁懦,唐太宗不放心,唐太宗认为李恪性格能力各方面都很像自己,想立他为皇太子,结果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唐太宗无奈只好作罢 。
其实长孙无忌反对名望如日中天的李恪是有私心的,这是因为长孙无忌有自己的小算盘,下一任太子必须在他的外甥中做选择,只有这样他才能永保富贵 。另外太子最好比较听话,这样便于今后能够控制朝堂 。这也是长孙无忌反对立才高八斗的魏王泰转而支持温和仁懦的李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李恪更不用说了 。他由于生母为隋炀帝的女儿杨妃的儿子,带有前朝皇室血统,和长孙无忌素昧平生,自然也不会得到他的支持 。
▲唐太宗李世民
第三,长孙无忌目空一切,大权独揽,提拔亲信,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后,高宗继位 。
因为有唐太宗临终托孤、拥立之功和高宗的亲舅舅的身份可以说高宗对这位国舅言听计从 。永徽年间,洛阳人李弘泰告发长孙无忌谋反,李治听说后连调查都没调查,下令直接将李弘泰斩首 。由此可见皇帝对其信任 。长孙无忌可以说此时是一言九鼎,位极人臣 。也是这个时候长孙无忌把中书门下尚书省的三省长官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凡是和长孙无忌关系不合者都被贬黜外放,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长孙大人一手遮天 。
可是高宗毕竟是皇帝,忙着想和大臣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发现整个朝堂是万马齐喑,没有人说话 。高宗问长孙大人,长孙无忌给出的答复是,国家运转良好,没有什么问题需要上奏 。这是多么可笑的回答,偌大的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问题呢,高宗开始郁闷了 。怎么所有的大臣都唯国舅马首是瞻,自己反而成了摆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