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为何不承认古代有夏朝的存在?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18]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19]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 。“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 。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国家形态的王朝,这是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及考古学者们所主张或承认的,而外国的一些学者是不承认的,甚至有否定的 。这是为什么?
中国学者主张夏朝曾存在过,其根据是古人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以及田野考古成果的辅助证明 。
有些人以为中国历史学家盲目迷信《史记》和司马迁 。其实,在中国现存的更早的文献中绝大多数都提到了夏朝或大禹,一般都是夏商周三代并列的 。司马迁只是综合已经存在文献而已 。
例如,《尚书》有不少篇说到夏朝和商朝,周朝人确认夏、商是“受天命”的正统朝代 。其中《周书》产生的年代在西周初年,距夏朝不过数百年 。稍晚一些的《春秋左传》中,夏商周三代是并列的,且提到夏朝及《夏书》的地方极多 。也直接提到了夏朝君王(夏朝时称为“后”,商周称为王,以后称皇帝)的名字,如启、相、皋、孔甲、桀等 。
更多的例子就不举了 。更重要的是田野考古的成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中国古文献的记载 。按照记载,夏朝是商朝以前的王朝,其中心区在豫西、晋南等地,建立了国家,建有宫室,曾铸鼎为国家重器等 。豫西二里头遗址,按14 C测定为3900至3600年之前,其时代恰在商之前,确实开始建立了相当不小的宫室和宗庙,及道路及排水体系,其青铜铸造技术已经比再早一些年代的文化有了很大进展,开始铸造鼎、爵等礼器,这和夏朝铸鼎的历史记录是符合的 。从这些考古可以相当肯定的说,那时确实到达青铜时代、进入了文明社会、出现了国家,和文献记载相当符合 。
虽然还没有田野考古证据直接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都城,但是,从年代上看,它确实是夏朝时期的文明遗址,也就是说,它明确的证明了,在文献中记载的夏朝的年代,中原地区确实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有了国家的出现,即使二里头不是夏朝都城,夏朝都城文明也不应比它差,甚至有更高的发展 。
这样,按理性的考虑,确证当时的王朝名称为夏,或暂时不能确证或否定这一点,已经没有原则的差别了 。不称其为夏,而称为,比如,中国第一王朝,也没质的差别 。
这样,承认这时的王朝就是夏朝,或是另一个王朝,就成为对于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相信度问题了 。从前面所讲,对于古史中的记载,应有相当程度的相信 。有些外国学者不承认夏的存在,是什么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治学更严谨 。他们对中国古籍是不熟悉的,且不熟悉就容易产生偏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囿于其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