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到底是不仁不义还是仁而爱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刘邦“仁而爱人”,可是,文中的刘邦却与“仁爱”有相当的距离 。最有名的场面当属项羽以烹杀刘老太公威胁刘邦,那时,刘邦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竟然不仁不孝地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还大大咧咧地请求项羽分一杯羹 。老爹的生死问题,仁孝的问题就是“一杯羹”的问题 。对此,项伯看得很透,他对项羽说:“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 。争天下的人,是不顾家的 。项伯的这句话,精确地点出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程度 。
网络配图
这是说大凡欲创天下大业的人,每每在争权夺位利害相关的时刻,往往把亲情看的很薄,没有多少道德观念的顾忌,因而才能办成大事 。此时,不要说刘邦讲仁孝重亲情,哪怕是稍微表现出对老爹的一丝关注,一点人的恻隐之心,不但救不了老爹,而且会成为项羽要挟刘邦的筹码,亲情此时会成为自己的羁绊,成为射向自己心口的利箭 。刘邦确实是有大智慧的人,只有让项羽认为老爹没什么价值亲儿子都懒得理的垃圾一堆,老爹才不会死 。他懂得孰轻孰重,什么才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话又说回来,难道大智慧就得亲情浇薄?!
【汉高祖刘邦到底是不仁不义还是仁而爱人】刘邦算是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可是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思维,他又被绕晕了,到底没有杀太公 。非但如此,一旦约定鸿沟为界,“即归汉王父母妻子”,以为大家从此相安无事了 。刘邦呢,老子老婆一回来,立即毁约攻打楚军 。难道刘邦不知道要失信于天下吗?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更知道大信不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所谓“大信”“大行”“大礼”统统要让位于政治上的盘算、利益的最大化 。
网络配图
刘邦对自己的老子无所谓,对自己的儿女后辈也好不到哪里去 。刘邦要搞掉赵王张敖的时候,吕后站出来为自己的女婿求情,认为女婿怎么可能害你这个岳父呢?可是,刘邦不屑地说:“要是这小子能获得天下,他还会顾及到你的女儿嘛?”刘邦这话说的好,好就好在实在,一语中的,也可以说是奸人知奸,贼人知贼 。当初,刘邦被楚兵追赶,因车上带着一儿一女,车速缓慢,便三次把孝惠、鲁元推落下车 。驾车的太仆夏侯婴马上停车,将小孩抱到车上,反复三次,才被夏侯婴劝止 。但是,刘邦进了长安,却懂得“约法三章”,安抚百姓;得了天下,也懂得“与民休息” 。这绝不是他爱百姓胜过爱老爹以及子女、女婿,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
楚汉相争之时,丁公和季布同为项羽的部将 。季布曾经多次让刘邦困窘不堪,丁公在危机之时,曾放了刘邦一马 。可是,刘邦登临大位以后,仇敌季布赦而不杀,并委以重任 。恩人丁公却被斩首示众,并公开宣布:“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从表面看,刘邦性格真是不仁不义寡恩薄情 。其实,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使后世为人臣者毋效丁公”,情势变了,如今必须提倡臣下对君主的绝对忠贞,危难时应以死相报,终生侍奉一主 。叛逆不忠背主偷生的行为必须无情鞭挞,绝不能容忍 。他对叛逆行为的处治标准也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从维护刘氏统治集团的利益来考虑 。
网络配图
对于刘邦以及其它刘邦来说,他的“仁而爱人”绝不仅仅是仁爱之情,更是仁政之术 。仁是用来收买人心的,要能够转化成政治上的优势 。如果会错了意,糊里糊涂讲起仁爱来,那可就糟了,准保坏事 。刘邦本是沛县一个乡野之人,文化水平也就是《大风歌》这样的三句半水平,他究竟是如何参悟透了其中三昧,搞清这里边的弯弯绕儿的,确实让人费解 。俗话说“问事不问心,问心天下无完人”,不管其动机如何,刘邦治国时是推行仁政的,是“仁而爱人”的,“使人不倦”,百姓得到的好处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