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御寒:穷人穿麻富人穿裘

寒潮给人们带来了刺骨的寒冷 , 也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好在这股寒潮来得快 , 去得也快 , 没过几天 , 气温回升 , 人们又回到了熟悉的生活状态 。在寒潮之后 , 人们不禁要问 , 在科技以及防寒物资都不太发达的古代 , 人们是如何度过寒冷天气的?
其实 , 如今人们生活中的很多取暖设备都有古时人们取暖的痕迹 。比如在部分农村 , 春节期间 , 人们走亲访友时 , 围在一起“烤火”的火盆 , 就是古时人们常见的取暖方式;秦朝时期就有的火墙 , 其实就是北方暖气的最初雏形;古人甚至能够通过常见的物资 , 研发出保温材料;我们冬天离不开的围巾、帽子和手套 , 也是古人御寒的主要手段 , 而且古人还把这些穿戴做得更漂亮、更典雅 。
当然 , 在古代中国 , 贫富分化明显 , 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很好的御寒条件 , 杜甫笔下“路有冻死骨”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 而白居易《卖炭翁》里提及的“心忧炭贱愿天寒”也说明了寒冬中下层百姓生活之艰辛 。
刚刚过去的“超级寒潮” , 在全国范围内带来了罕见的低温 , 出行的人们都裹得严严实实 。寒风中 , 人们不禁在想 , 在平均气温更低的古代 , 人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网络配图
在古代 , 人们为了取暖 , 从生活中积累了很多御寒的经验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冬天住房 , 他们发明了火墙、温调房等建筑取暖技术 , 火墙是北方暖气的雏形 , 而如今在南方的一些民居里 , 依然还建有火墙;为了便于随身取暖 , 他们还发明了手炉、足炉等器物 , 这些器物在一些农村地区依然还在使用;他们也有手套、帽子等装备 , 而且做的非常精致;他们早早就发明了火锅 , 在大冷天 , 约上三五好友 , 享受暖融融的美味 。
花椒磨碎与泥做成保温层
【古人如何御寒:穷人穿麻富人穿裘】数千年前 , 古人居住的建筑中 , 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集中供暖设备 , 但古人在实际生活经验中 , 发明了很多科技解决建筑取暖的问题 , 这些奇思妙想 , 一直传承至今 。有些取暖方式在如今的南方民居中使用 , 比如火墙 。
火墙又叫做夹墙 , 它与北方流行的火炕的制造原理相似 。它采用的是“火地取暖”模式 。墙体或床体做成中空的结构 , 然后和灶炉相连 ,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 当灶炉产生的热量被带入墙体的中空层时 , 由于墙体材料热阻值相对较低 , 整个墙体就可以向室内辐射热量 。
在我国历史上 , 火墙这种取暖方式很早就出现了 。考古学家在秦朝的兴乐宫遗址中 , 就发现了火墙的做法 。它的做法是用两块筒瓦相扣 , 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 , 与灶相连通 , 这是后来常见的火炕、暖气的雏形 。
到了汉代 , 先是炉灶有了改进 。西安阎家村汉代建筑遗址中发现 , 炉灶的排烟道先是在室内曲折而行 , 后直上通于户外 , 这样有利于增强热量 , 这一套取暖体系已经和近代的火墙相似了 。此后 , 火墙逐渐完善 , 比较好的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 。炉膛既可以设于火墙体内 , 又可以紧贴火墙体 , 形成连墙炉灶模式 。火墙体常砌成空心短墙 , 而且中间砌成曲折迂回的烟道 , 这些烟道有竖洞、横洞、独洞、花洞等多种形式 , 热气在火墙内流程长 , 则蓄热时间就长 , 热效率高 , 散热均匀 。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 , 为了安全 , 它应有足够的高度 。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 , 一边做饭 , 热烟气一边通过火墙体供暖 。火墙还可兼作隔墙 , 不过因为墙体是中空结构 , 不允许作承重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