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男性功能,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 三 )


[服饰特色]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
[民族禁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
【全国各地男性功能,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3、藏族
[民族简介]
藏族,约有人口4,000,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 。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 。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 。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 。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 。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 。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 。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 。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 。舞姿优美,节奏明快 。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藏族信仰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 。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 。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
[宗教习俗]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