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男性功能,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 二 )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
2、回族
[民族简介]
回族,有人口约8,000,000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
[宗教习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 。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 。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 。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 。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
[饮食习惯]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 。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 。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 。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 。“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