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和尚有点牛,不甘寂寞想当军师,功成身就后还是继续当和尚

佛教传入中土后 , 出家修行的和尚不知道有多少 , 除了少数真正的大德高僧留下名姓之外 , 大多还是默默无闻 。但明代的和尚们特别有面子 , 为什么呢?人家不但有和尚出身的皇帝朱元璋 , 还有和尚出身的军师姚广孝 , 真的特别励志 。
朱皇帝是不同凡响的 , 而姚和尚则是不甘寂寞的 。
姚和尚俗家本名姚天僖 , 苏州长洲人 , 家中世代从医 。郎中虽然不算多高级 , 但在乡下 , 却也可以过得很滋润 。但姚和尚却不按常理出牌 , 他十四岁那年 , 就出家做了和尚 , 法名道衍 。按说做了和尚 , 就好好修行佛法就得 , 但道衍和尚并不肯安心学佛 , 而是修习禅宗 , 后又修习净土宗 , 同时也不闲着 , 读了大量的儒家诸子百家 , 甚至包括历史地理军事方面的著作 , 还写作诗歌和散文 , 不一小心还和高启等人成了“北郭十友”……不只如此 , 至正末年 , 他住在妙智庵时 , 和道士席应真很谈得来 , 把他的阴阳术数 , 学了个透透的 。这怎么看都不是一个老实和尚 。
感觉做和尚嘛 , 就是安安静静地 , 与天地沟通 , 与佛法亲善 。但道衍不走这条路 。他四处游历 , 当他得遇术士袁珙时 , 袁珙一见他 , 惊为天人:“是何异僧 , 目三角 , 形如病虎 , 性必嗜杀 , 刘秉忠流也 。”
这个和尚不简单 , 面有凶相 , 胸有大志 。
洪武七年 , 朱元璋下令举行一场特殊的考试 , 即那些通儒术的和尚们 , 也可以按才录取 。道衍当时已经四十岁了 , 年纪不小了 , 但他还是去参加了 , 结果自然是脱颖而出 , 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接受官职 , 领了赏赐的僧服就回去了 。
八年后 , 马皇后去世 , 朱皇帝挑了一批僧人 , 让他们协助皇子们做法事 , 经人介绍 , 道衍被选到燕王朱棣身边 。
朱棣是个有野心的 , 遇上了道衍这个不老实的和尚 , 那真叫一个相配 。两人初见 , 道衍就说要送一顶白帽子给燕王戴 。普通人想着这也就是个开场白 , 做法事追悼马皇后 , 不戴白帽子怎么行?但是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说话方式 , 朱棣一听 , 这和尚的话有深意啊 , 不就是说要在我王的帽子上加个白字吗?朱棣当然明白 , 所以和道衍几乎是形影不离 , 经常密谈 。为了让朱棣下定决心 , 道衍甚至请出了袁珙 , 让他说了那句神神叨叨的话:“殿下日后必为太平天子 , 等殿下的胡须长到肚脐 , 时机就到了 。”
朱元璋死后 , 朱允炆继位 , 开始大规模地削藩 。道衍劝朱棣起兵 , 朱棣倒还有点担心自己没有民心 , 但是道衍却说自己知道天道 , 民心这东西 , 不算什么难做到的事 。他开始着手招纳勇士 , 集中训练 。为防止铁器击打的声音传出去 , 他让人养了一大群鸭鹅什么的 , 院子里的声音根本传不出去 。
朱棣起事到成功夺位 , 道衍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谋士角色 。起事初 , 屋檐瓦片掉落 , 朱棣惊惧 , 道衍安慰这是要换黄瓦的大吉之兆;朱棣南征 , 道衍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 击退李景隆等人的进攻;朱棣围攻济南三月不成 , 道衍致信让他撤军;从北平到南京 , 城池多多 , 道衍建议直取南京;朱棣都一一依计而行 , 最终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