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门神都是神仙,直到这两位将军成了门神

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要忙碌起来 。买年货、写对联、挑门神年画……在除夕那天,还要贴上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 。现如今,“年味”淡了很多 。这也难怪年初的《小门神》电影,受到大家的关注 。它的故事情节戳中了人们的笑点和泪点:大名鼎鼎的门神——神荼和郁垒,居然面临“下岗”,不得不来到凡间找工作 。

电影新鲜的视角,让人们在感觉欢乐有趣之余,也多了几分感伤——这些传统习俗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注定是手下败将呢?
事实上,门神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商周时期,门神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数千年来,它一直伴随着中国人走过每一个春节 。只不过在后来,门神出现了一些变化,门神的主角由神仙变成了生活中的人物,有勇猛的大英雄;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有足智多谋的谋士;在老北京的历史上,甚至还有分管诸多生活细节的“家宅六神”……不管是何种门神,人们祭拜它们,都是为了祝愿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
神仙当门神被刻于桃木上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过春节时在门上贴门神的习俗 。门神,最初的含义是“司门之神”,它源于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 。那时人们认为,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门、灶、床等都有神灵在里面 。在古人看来,门主出入,在整个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 。所以古时祭祀,门为五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主要祭祀)之首,后世演变为门神 。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 。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对门神加以礼敬 。
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 。《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都有记载 。
《山海经》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 。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 。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 。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
另外,还有一些传说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这两位门神:西南方的门叫“神门”,由神荼守卫,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剑砍其颈,用桃枝贯其腮,并将邪神投入海中喂毒龙 。东北方的门叫“鬼门”,由郁垒守卫,如发现饿鬼上树偷吃,就缚以苇索,射以桃弧,扔到山里喂老虎 。这两位门神各有十名壮士协助,所有邪神恶鬼见了他们都闻风而逃 。
神荼、郁垒两兄弟是驱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会慈眉善目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神荼、郁垒的肖像 。二神坐在桃树下,袒胸露腹,虬髯虎须,头上长角,手执桃木剑,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这种“凶神恶煞”的形象,显然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
从《山海经》等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贴门神,当时的人们还有一个习俗:贴桃木 。古人认为桃木能够辟邪,有驱鬼的作用 。在桃木上写符号,便形成了符咒;把桃木打磨成宝剑,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剑 。《搜神记》佚文记载:“今俗法,每以腊冬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眼,以祛不祥 。”
后来,人们习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首,这就是“悬桃符” 。桃符每年换一次,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悬桃符的出现也是与唐代时期另一对门神的出现不无关系,这将在后面专门讲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