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却被怀疑是南北朝传奇卧底

南北朝时期 , 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魏(史称北魏)后 , 推行封建统治的同时 , 还制定了入主中原的战略方针 。然而 , 当时的北魏 , 四周充斥着南凉、西凉、西秦、后秦、夏国等割据势力 , 特别是北边活动着不时南下骚扰的柔然、南边盘踞着以正统自居的东晋 , 如此四面受敌 , 要想剑指中原 , 谈何容易?战略方向上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局 ,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 崔浩崭露头角 。
一、崭露头角
崔浩出身北方世家大族——清河崔氏 , 祖上皆是高官显贵 , 父亲崔宏 , 号称冀州神童 , 累官到吏部尚书 。而崔浩丝毫不逊色于其父 , 从小遍览群书 , 天文玄象、经术之言 , 无一不精 , 而且 , 他还怀有一颗经邦治国的雄心!
初入仕途 , 二十岁的崔浩供职于道武帝拓跋珪的身边 , 做皇帝的私人秘书 。拓跋珪晚年常常服那时的流行食品——“寒食散” , 嗑药后性情大变 , 看谁不顺眼 , 就一个字——杀 。大臣人人自危 , 哪有心思好好工作?能躲都躲得远远的 。唯独崔浩不仅不躲 , 反而更加恭勤不怠 , 随侍左右 , 有时整日都不归家 , 可谓忠心不二 , 连时常脑袋不清楚的拓跋珪知道后 , 都忙派人给他送去御粥 。
公元409年 , 太子拓跋嗣继位 , 为明元帝 。崔浩被任命为“博士祭酒” , 也就是皇帝的老师 。学问渊博的崔浩在给皇帝讲经授书之余 , 引导皇帝适时调整国家策略 , 与民休养生息 。在他的劝谏下 , 明元帝一改父亲四处扩张的政策 , 北魏国内的政局因而渐趋稳定 。崭露头角的崔浩很快显示出他的过人胆识 。
二、胆识过人
公元414年 , 平城一带发生灾荒 , 许多百姓饿死 , 有人夜观天象说将有大难 , 众大臣纷纷建议皇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 。崔浩敢于跳出来投反对票:“灾荒是一时的危机 , 而迁都就会动了国家的根本 。国家初立 , 民心刚定 , 此时贸然迁都 , 会让百姓人心惶惶 , 造成不安定局面;外又有柔然、夏虎视 , 到时内外交困才是真正的危险!”
一番言论让众大臣无以反驳 , 拓跋嗣觉得很有道理 , 只是这一时的危机又该如何度过呢?崔浩早有计策 , 他提议把都城最穷的农户分配到各州就食 , 当地可开仓赈灾 , 国家向富裕的大族借贷 , 许诺来年按利息偿还;如来年收成仍然不好 , 到时再另想他计 , 惟有迁都万万不可!
拓跋嗣采纳崔浩的建议 , 按计策行事 。第二年秋天 , 收成颇佳 , 国家终于安然度过这次危机 , 拓跋嗣大喜 , 赏赐崔浩锦、衣若干 。接下来 , 北魏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 也给崔浩再次展示不俗胆识的机会 。
公元416年 , 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 , 沿泗水入淮 , 欲入黄河 , 逆流而上以围洛阳 , 特向北魏借道 。同时 , 后秦也向北魏求救 。借还是不借?救与不救?群臣炸开了锅 , 一致认为这是刘裕假途灭虢的伎俩 , 千万不能借!后秦与北魏唇齿相依 , 应该发兵救后秦 , 以求自保 。这次 , 崔浩又唱起了反调:“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