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一位屈死的忠臣,却被怀疑是南北朝传奇卧底( 三 )


这次 , 拓跋焘不顾大臣们地极力阻挠与反对 , 毅然听取崔浩的建议 , 发兵后一举吞掉北燕 , 灭了夏 , 顺势还收了北凉 。正如崔浩所料 , 刘宋始终不敢有任何举动 。拓跋焘激赞崔浩的过人才智 , 战后特别提拔他为司徒 。至此 , 北魏终于实现了近百年来的初步统一!
崔浩总是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候 , 不顾各种反对 , 挺身而出献计献策 , 为国家指引一条光明的出路 。在北魏扩张疆土一事上 , 崔浩总是力劝皇帝可北伐却不要南下 , 让人疑惑不解 。事实上 , 从当时北魏的局面来看 , 先北后南的策略确实是通观全局、着眼未来的最佳方案 , 是崔浩为帮助北魏完成统一大业的苦心安排 , 更是他忠心耿耿为国考虑的体现 。
四、倍享荣耀
除了扩张疆土 , 在北魏其它国家大事上 , 崔浩也总是能献上奇计 , 屡建奇功 , 太武帝对这样一位功臣 , 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 他曾当面称赞崔浩:“你才智渊博 , 历仕我祖孙三人 , 忠心耿耿 , 我很看重你!”拓跋焘还指着崔浩对降服的人说:“你们别看他手无缚鸡之力 , 实则胸有万千丘壑 , 我每次出兵大胜 , 都是他的功劳呀!”他下令 , 凡尚书不能决定的军国大计 , 都要先征询崔浩的意见再行实施 。
太武帝不仅信任崔浩 , 还特别亲近他 , 经常招呼不打就跑到崔浩家中 , 对于崔浩慌忙之中准备的家常菜也不以为意 。崔浩进宫 , 更是可以进入皇帝的寝宫 , 可以说 , 历仕三朝的崔浩 , 到这时已是荣耀倍至 。不过 , 福兮祸所依 , 崔浩走上荣耀的巅峰时 , 灾祸已经不知不觉中蔓延开来 。
五、屈辱而死
公元439年 , 拓跋焘交给崔浩一个任务——续写国史 , 特别叮嘱:“务存实录” 。对于这个任务 , 已经年近六十的崔浩感到光荣至极 , 他遵从皇帝嘱托 , 点灯熬油尽心编写 , 几年后即脱稿 。
《国史》写完后 , 有人建议将它刻在石碑上供人自由观看 , 崔浩欣然采纳 。于是 , 都城大建石碑 , 用工三百万 , 刻上《国史》等文 。完工后 , 上至贵族 , 下到百姓蜂拥而至 , 都跑来浏览碑林 。很快 , 有人脸绿 , 有人窃议 , 还有人窃笑 , 原来 , 崔浩遵从拓跋焘的叮嘱秉笔直书 , 鲜卑族拓跋部的历史详实而没有任何避讳地全部写出来了 , 甚至包括一些不光彩、不可告人的过去 。
这下 , 贵族们集体“爆发” , 太武帝也勃然大怒 , 立即收捕崔浩 , 命令处以极刑 , 并捣毁了碑林 。荣耀消逝之快 , 灾祸到来之速 , 崔浩又何曾意想得到?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 , 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通往城南的路上 , 押着崔浩的囚车缓缓行驶着 , 突然囚车停下 , 几十名士兵齐齐冲着囚车里撒尿 , 车内传出的哀嚎声不绝于耳 , 凄惨无比 , 崔浩最终受尽屈辱而死 。
至于崔浩的死因 , 历史学家历来说法不一 , 有说因“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 , 有说因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 , 也有说因修国史而罹祸......至于崔浩到底为何而死 , 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可能已经无法考证清楚 , 然而 , 崔浩处处为国的一片忠心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可抹煞的 。就连亲手下令诛杀崔浩的太武帝拓跋焘后来也流露出悔意:“崔司徒可惜!”个中滋味 , 颇值得玩味......